2003年,是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学校实施 “十五”改革与发展计划关键的一年。回望2003,每个青大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到,过去一年我们的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方面的工作都取了新的进展和丰硕成果。这一年,我们迎来合并办学十周年;“青大热”继续升温,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是学校2003年工作的一条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我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青岛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制度》,创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在全国、省级的各种大赛中,我校学生捷报频传,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全国数学建模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两支代表队均获二等奖;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共夺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山东省计算机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一人获金奖、一人获铜奖;在全国“外研杯”首届大学英语写作大赛山东省复赛中,我校2名学生均获特等奖,1人获二等奖。
另外,今年,我校学生在各类服装设计以及文艺、体育等赛事中,均获优异成绩。
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我校中心校区各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平均通过率分别为71%、87.5%、79%,均超过全国高校27.9%的平均通过率。
教学研究工作取得新突破。3部教材跻身全国“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本年度19门课程获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
招生就业持续进出“两头旺”
在新生招生中,我校依然是考生追逐的热点。今年我校共录取新生9099人,其中本科7084人,比去年增加1280余人。我校录取分数线从1999年以来已经是连续5年持续增长,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3年,在受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签约率仍达90.8%,这也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11月,学校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意见,推出毕业生就业工作16条新举措,确立就业优先发展观,将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学科建设评估体系。12月初,省人事厅、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评估,认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作管理体系,走在了全省高校前列。
科研工作有新突破
2003年我校共获国家、省部级和市级研究项目118项目,比去年增加40.5%,总经费902.9万元。今年我校在国家级科研立项上有所突破:“家庭网络核心SoC平台和整体解决方案”、“阻燃抗熔融纤维新材料及纺织品的研制开发”两项研究课题获国家高新技术研究“863计划”资助。今年,我校共获5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位居我省高校第二;获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列全省高校第三。
今年我校对外转化、承担横向科研项目44项,经费总额508.9万元。
学科建设实现新跨越
学校在去年对部分学科进行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各学院都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全国第九次学位授权点审报工作中,我校新增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至此,全校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今年,我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从医学扩大到经济学、理学和工学4个学科门类;专门史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开我校在历史学学科门类中开展研究生教育之先河;还实现了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五个一级学科零的突破。这标志着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学校办学实力进一步提高的体现。
导师队伍建设推出新举措。今年我校首推导师资格认定制度,打破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的导师聘任机制。在今年的资格认定中,13名导师被取消导师资格。
非典防治达到预期目标
从春到夏,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校党委高度重视,把阻断非典病源入校、保证师生安全健康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防非典工作方案、应急预案等一系列防护措施,形成了全校上下、万众一心、科学防治、抗击非典的局面。至全国非典疫情消除时,我校未发现一例非典疑似病例及非典病人。
“抗非“期间,我校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受到省、市和学校表彰。医学院附属医院被评为全省防治非典先进集体,8名同志分别被省委省政府荣记一、二、三等功。18个先进单位、101名先进个人受到学校表彰。
两项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月15日,学校召开会议部署学院和人事分配制度两项改革。校党委书记、校长徐建培指出,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两项改革。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五权下放”(下放机构设置权、人事管理权、内部分配权、办学管理权、包干经费使用权)为核心内容的改革正式启动并全面铺开。6月,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原则通过各学院三年规划和本年度目标任务,并于此前依据各学院去年底实有人数下达了编制。上学期末和本学期初,各学院先后召开教代会通过本院改革方案,机构资源整合、岗位等级设置、津贴标准测算和经费总额预算等涉及改革深层次内容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改革成果初步显现,并稳步向深层次推进。
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2003年,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校党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意见》,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学生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从本学期开始使用统编教材高质量地开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及德育工作创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增强。下半年根据省委高校工委德育评估工作要求,本着“以评促建,重在提高”的原则,全方位开展德育整改工作。
2003年,我校的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2003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确定的“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项主要工作”,以合并办学十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学校十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果,抓好学校形象工程建设。对外宣传取得新突破,一年来国内各级社会媒体报道我校的次数累计达数千余次。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我校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高教领导参考》、《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上。
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
今年,我校在巩固发展已有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同时,积极拓展新项目,如法国欧亚高级管理学院项目、中法中心项目等,与美国圣塔菲研究所、韩国东义大学、东西大学、淑明女子大学达成了合作意向或签署了合作协议,与韩国大佛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已经启动。今年我校聘请长期外国专家41名。在全国外国专家管理工作会议上,我校获“全国外国专家管理先进集体”。30余人次应邀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考察;首次选拔管理骨干26人组成高教培训团,赴美进行为期8周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国际影响。上学期长期留学生人数570余人,留学生人数仍居全省高校前列。
基建工作和后勤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
%26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