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洋
来源:教务处
编辑:王沛然
日期:2023-07-27 阅读:1
新闻网讯 7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作为主持单位我校共2项成果上榜,获奖数量位列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取得新突破。
我校李建波教授主持的《交叉联动、双向协同、三型融通的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于金鹏教授主持的《行业导向、工程牵引、多元并举-智能制造时代控制工程研究生培养创新与实践》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按照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设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最高奖,每四年评审一次;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本次“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次将本科成果和研究生成果分别评审,共评出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572项,其中特等奖成果2项、一等奖成果70项、二等奖成果500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284项,其中特等奖成果1项、一等奖成果35项、二等奖成果248项。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四个融合”,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此次我校作为主持单位获奖的两项成果,彰显了学校近些年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获奖成果介绍
《交叉联动、双向协同、三型融通的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成果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体系性地分析了影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和复杂环境,开创了“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观;紧抓制约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因与外因,推动专业交叉学院联动,打通校内校外藩篱,实现专产衔接内外互通,设计了“交叉联动、双向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遵循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规律,从竞赛实践、工程创新、学术研究三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实践了“分类递进、三型融通”的培养路径。成果推动了我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量的快速飞跃和质的显著提升,解决了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迟滞性短板和实施性难题。
《行业导向、工程牵引、多元并举-智能制造时代控制工程研究生培养创新与实践》成果面向“中国制造2025”,立足于山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实际,把控制工程人才培养着眼点放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上合示范区发展的大背景与大未来中,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工程实践为牵引、学生为中心,重构了控制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五个观念-五位一体-五条路径-五种能力”多元并举的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创新模式,解决了控制工程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理念模糊、模式趋同、创新缺位、工程脱节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