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宣文
来源:
编辑:伍恒犁
日期:2024-02-01 阅读:1
新闻网讯 1月31日,我校党委书记胡金焱作为青岛市人大代表,在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接受了青岛广播电视台“蓝睛新闻”的直播专访,就政府工作报告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并围绕“关于支持青岛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议案”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访谈全文:
记者:刚刚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哪一些段落或者哪一些亮点的词汇是您特别关注的?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胡金焱:对赵豪志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对两个方面印象深刻。首先是从经济增长总量来看,青岛市去年的GDP增长5.9%,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0.7个百分点,仍然在山东省是龙头老大。其次,从结构和质的方面来看,青岛市在创新引领、科技引领、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更具代表性。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型产业不断培养,不断做大增量,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做了表率,当了龙头。现在省里有一个定位就是,省城济南是“强省会”,咱们青岛是“强龙头”,所以我觉得2023年青岛从量和质的方面都有代表性,都体现了我们“强龙头”的核心地位。
记者:您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哪些方面?关注到了哪些方面呢?
胡金焱:作为一个经济领域的代表,我觉得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目前经济形势是在恢复回升并逐步稳固,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各种矛盾也比较突出。所以我觉得在经济运行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就是量和质的关系。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都要抓。怎么抓?就是需求侧、供给侧都要抓,需求侧三驾马车要抓,供给侧要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质的向好,创新引领驱动发展。第二是要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基本原则叫“稳中求进,以静促稳,先立后破”。我觉得关键转折是以进促稳。一方面我们必须要稳,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等一系列要稳;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忘了静,要通过静来促进更好的稳。因为经济社会中很多矛盾,我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讲到,当前宏观经济数据是向好的,但是微观感受方面有差异,就是所谓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这个温差里面就表现出我们当年经济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局部的问题矛盾都比较突出。比如有效需求不足、国内需求不足、国际需求收缩;比如政府债务,尤其是各地的这种城投债等隐性债务,拖累地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比如我们的货币投放比较大,利率持续下降,但是投资启动不起来,尤其是民间投资持续负增长,信心不足,预期不稳、转弱等等这些问题就表明我们一定要以静来促稳,这个很重要。第三是疏和堵的关系。今天我听了报告,特别开心。报告以“疏”的方式来推动围绕中心大局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以法的手段、法的公平正义,又以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方式来推动法的工作,这就是以疏的方式,而不是以堵的方式。所以一些债务的问题,包括金融部门的抽贷、停贷、断贷、限贷、催贷等等这些方式,如何考虑疏和堵的关系更值得我们去研究。第四是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如何有效的扩大内需,全国统一市场、区域市场的流动性,如何围绕上合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对外开放,促进外资、外贸、外经发展。这个方面2023年山东在全国做得很好,而我们青岛就起到龙头作用。第五是国有和民营的关系。国有经济是稳定剂,民营经济是活力的源头,是生力军。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更好的保护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怎么在实践当中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还有就是城乡的关系,城乡统筹协同发展。青岛这几年城市更新,可以说城市更美,包括都市圈的建设;另一方面青岛也是乡村占比较大的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我们要做出表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面还要有金融支持,就是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从当前来讲,这些关系是要正确处理。最后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怎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市场如何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觉得有时候还是存在政府管理边界的问题,通俗的讲,就是有时候政府的手伸的太长,有时候政府的手又太短,这些问题在经济运行当中应当去关心。从中长期发展来讲,我对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有六条:第一条是海洋经济做强龙头。曾书记到青岛工作以后,首先就抓海洋经济,我觉得这是抓到点子上了。第二条是现代产业要树标杆。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等等这些。第三条是对外开放打头阵。第四条是乡村振兴做样板。第五条是生物医药补短板。实话实说,青岛虽然有医科很强的青岛大学,包括现在在建的康复大学,我们在高校里边的医科、医疗板块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青岛可能比不上烟台,和济南更是有差距的,这是个短板。最后一条是科教人才利长远。从长远来讲,要重视科教人才,才能有城市发展的后劲,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人才优势。
记者:您刚才最后提到了人才,可以说大学和城市之间往往都是相依相伴相生的,互相成就的这样的一个过程,青岛大学和青岛也不例外。那么在未来人才领域的发展,包括科技创新迭代升级的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像我们青岛大学,包括我们青岛还有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抱团发力,凝聚起很大的核心力来留住这些人才,让这些人才沉淀在青岛,为更多的领域发力呢?
胡金焱:这正是我给这次人大提的一个议案,就是关于如何支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议案。关于当前我们青岛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我有几个情况给大家介绍分享。第一,山东高等教育正呈现出向青岛汇聚的新特点,形成了新的格局。从规模上看,现在济南大约是43所高校,我们青岛是29所高校,如果加上康复大学和上合经贸,那么我们就有超过30所的高校;从这个规模里边看,985、211即所谓的双一流的三所高校,都落户在青岛,其中海大、石油大学完全在这里,山大有一半校区在这里,济南就山大自己。5所省属重点高校,包括我们青岛大学,青科大、青理工、山科大、青农大。山科大、青农大是当年青岛引进高校从外面搬进来的。这5所重量级的高校都落户在青岛,又都是省属重点的高校。再就是我们其他的科研院所,包括国家围绕海洋等一系列的高端重大的研究机构都落户在青岛,所以这个地方已经形成了科研院所汇聚的新特点。第二个从水平质量来看,青岛已经逐步形成了山东高等教育的龙头地区。第一个双一流的三所高校的质量水平不用说了;第二个层面从地方高校来看,山东省这几年推进的“双高建设高校”,我们这5所都入围,最近又推选811的高校,除了三所985、211入围,我们青岛还有三所高校入围,就是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总共是9所高校,我们青岛占6所,济南就是一所山师大,曲阜一所曲师大,泰安一所山农大。所以我们是远远拉开了跟他们的距离。从发展的水平来讲,以我们青岛大学为例,我们始终很自豪,我们认为青岛大学是青岛人民的大学,因为1985年办学,是青岛人民把这所学校抬起来的,所以我们跟青岛的这个城市是共命运的。后来1993年我们又融合发展,整合4所高校,所以现在文理工医我们都有。这么简单的讲吧,经过这些年的30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说也是地方高校的龙头老大,无论综合实力还是单个专业的总水平,我们在全省地方高校里边,是各种排行榜的第一。2018年我刚来青岛大学的时候,当时我称“两个一”,就是青岛大学国内排名前100,全球前1000,现在我告诉大家是国内排名前50~60,全球前500,去年又跨越到了300位。我们的学科发展也非常快,我刚来的时候,青大在全球1%的学科是3个,现在到12个,这么讲,目前山东大学是19个,青大12个,海大12个,山科大7个,这些高校都在青岛。我们学科排名是地方高校里的最前,当然我们体量比较大,因为是综合性大学。从标杆来讲,这一次学科评估结果青大也很好,目前山科大A类学科已经实现,像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还有青岛科技大学都是地方引领性高校,还有青农大和青理工,所以说从整个发展来讲,青岛地区已经事实上形成了高等教育的龙头位置。第三就是这些高校的学科结构完全匹配青岛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综合类的高校,文理工医到师范专业都有的高校,有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其次有海洋类,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类是全国无可争议的第一;能源类的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个也无可争议的全国第一;科技类是山科大、青科大、青理工,在山东也是无可争议的龙头地位;农业类是青岛农业大学,也匹配农业发展。第四就是青岛任何领域的发展都能找到匹配它的大学,匹配这个城市的发展需求。所以是与青岛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互相成就。第五,驻青高校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奠定了地位和作用。首先从人才效应来讲,人才培养是主阵地。青岛社会各个方面的人才,主要靠这些大学输送的。试想如果没有大学,靠别的地方来,青岛将成为人才的沙漠。尤其是我们的高层次人才,从本科、硕士到博士,这些驻青高校都是有博士点的,这8所高校就是3+5,为我们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讲一个数据,光青岛5所地方高校,有29.3万学生在这里读书,所以这个规模很大。再加上985、211的三所,所以有30多万学生在这里读书。这些年以青岛大学为例,接近60%的毕业生留在岛城就业创业。
记者:给这座城市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胡金焱:这几所驻青高校基本差不多。海大的数据,毕业生有70%的人留在山东,其中70%里的60%是留在了青岛,这样大概是总量的30%-40%留青,这是个巨大的数量,而且这些人才基本上是从全国各地到这个城市的这些大学念书以后沉淀下来的,不是青岛本地人。
记者:是源自于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各地,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外国学生和教师。
胡金焱:第二个就是人才引进的贡献,招才引智主要靠大学、科研院所吸纳。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吸引人才,它跟企业不一样,企业是引进产业,以产业需求吸引人才。以青岛大学为例,每年引进约200个博士,其中含有40%的海外博士。举个例子,海信集团目前有200个博士,总量是200个博士,我们青岛大学是每年引进200个博士,数据每年都在不断滚动,因为每年退休的也是一些教授,基本也是博士。青大在岗的博士接近2000人,专任教师系列是70%以上博士率。像其他的驻青地方高校有50%-60%不等的博士率,985、211高校基本上是80%-90%以上的博士率,所以高校就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角。
记者:我们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很厚重的文化底蕴,人才底蕴,所以说在打头阵当先锋,青岛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有能力去书写好这一份时代交给我们的答卷。
胡金焱:尤其是院士、长江、杰青等一系列帽子人才,大家看到红利已经开始展现,所以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讲叫做“支持产教融合示范学科建设”。在2023、2022年的青岛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讲要支持在青高校双一流建设,青大在十三次党代会上专门提出来要“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我觉得加一个词,叫“正当其时”。所以青岛更应该高举高等教育这个旗帜,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要更多的关心关注支持在青高校建设,一定不会辜负这个城市。
(访谈视频链接:https://www.qtvnews.com/lanjing/qd/view/liveNews.html?id=16139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