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我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校长魏志强到海慈医院调研
· 校领导会见上海政法学院客人
· 校领导带队赴市南区推进...
· 我校与埃及科技大学举行...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我校召开2024年高中校长...
· 学校召开AI供应链“校企...
文化学术
· 我校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
·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 我校研究生在首届中国研...
· 我校王风华获九三学社全...
· 化学化工学院王国明教授...
· 我校学科交叉成果发表于...
· 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在机器...
· 我校青年教师宋建军在国...
综合新闻
· 中国中检山东公司一行来...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档案馆(...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 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活动顺...
· 校领导到历史学院调研指...
· 我校成功召开2024纤维基...
· 我校智荟沙龙——第1期“...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青大要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青大要闻>>正文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大众日报》发表理论文章谈“ 高质量发展引领打造山东新优势”

作者:      来源:      编辑:王沛然        日期:2024-02-06     阅读:1

  新闻网讯  2月6日,《大众日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胡金焱的理论研究文章“高质量发展引领打造山东新优势”。

文章指出:山东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战略机遇,秉承“跳出山东发展山东”的胸怀,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山东应进一步巩固农业大省优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升级版”

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困难和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应当勇挑大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国经济增长作出新的贡献。

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计。当前,山东科技创新后劲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力提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成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山东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这是山东发展的优势所在,但也面临着扩大优质供给还需精准发力、科技创新引领还不够强等问题。

下一步,山东应当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好市场聚焦和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科技大市场体系建设,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围绕市场需求和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山东的家底、优势所在,应聚焦化工、轻工、建筑、纺织服装、机械等重点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推动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立足山东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优势,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科技等领域深挖细作,大胆创新探索,推动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当加快发展大数据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提升产业间融合效率,助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同时,适度超前建设铁路、公路、冷链物流等现代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畅通产品流通渠道。

数字经济引领形成新动能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未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山东一直把数字经济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发展,产业数字化指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虽然当前山东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但是与先进省份相比,数字经济也面临着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

下一步,山东应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大力挖掘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塑造山东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底座。前瞻性布局谋划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通数字经济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企业,重点突破关键软件,夯实应用软件基础,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应用,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发挥好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结合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痛点堵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数字技术在消费场景的应用,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创造新的投资、消费需求,释放内需潜力。三是瞄准重点领域,推动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围绕集成电路、半导体、信息技术等数字经济发展关键环节,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培育发展数字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优势,力争在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领域形成新突破。

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构建新格局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地处黄河入海口,东联日韩、西通欧亚,是北方第一人口、经济大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叠加集聚,为山东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山东战略位势更加凸显。

下一步,山东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战略机遇,秉承“跳出山东发展山东”的胸怀,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夯实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快制定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配套政策,加强与黄河流域各省的合作,强化区域间协同联动,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态共治、环境共保、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加强科技合作、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态势。二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抓好上合示范区、自贸区建设等机遇,营造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擦亮“好品山东 鲁贸全球”金字招牌,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引入先进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三是发挥城市群龙头作用,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发挥好济南、青岛两大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城市群,打造科创走廊、世界级先进智造集聚带。引导省内沿黄9市一体化发展,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海洋经济,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持续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建设美丽山东新面貌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核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第三年达到“30+”水平,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4.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95.6%。

下一步,山东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高能源资源要素保障能力,打造美丽山东新面貌。一是在节能降碳上加力。山东是工业大省,也是碳排放大省,在节能降碳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聚焦风电、核电、氢能、储能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储能项目建设,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支持企业加大低碳、零碳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转化应用,鼓励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降低企业能耗水平。二是在推进绿色消费上加力。应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加强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加快推动绿色家电下乡,制定绿色低碳产品消费激励办法,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绿色积分、直接补贴、降价贴息等方式激励绿色消费。三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力。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抓好河流、山体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乡村振兴引领打造齐鲁样板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2023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同比增长5.1%。粮食总产量达到1131亿斤、单产899斤,再创历史新高。

下一步,山东应进一步巩固农业大省优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升级版”。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应继续扎实推动“齐鲁粮仓”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种业等农业科技研发,提升粮食产量。挖掘山东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潜力,试验研发耐盐碱品种,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抓好粮食社会化服务,降低粮食生产损耗,通过节约增加产能。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围绕山东特色农业特点,发展具有历史基因和独特优势的“土特产”,做强粮食、蔬菜、林果、畜禽、渔业等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把支持农民安居乐业作为出发点,以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改进农村供水、公路等基础设施,加大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全文链接: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3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