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中共...
· 苏州大学原校长熊思东教...
· 我校举行2022年暑期中层...
· 交叉融合、智力集聚、传...
· 我校召开本科教学管理人...
· 我校与贵州师范学院签署...
· 我校获评第一批山东省绿...
文化学术
· 法学院获批最高检检察理...
· 我校师生在“第七届全国...
· 我校张汉霆教授当选上海...
· 基础医学院教师指导学生...
· 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在“兆...
· 我校学生在第十五届“高...
· 音乐学院成功举办“音乐...
· 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
综合新闻
· 甘肃中医药大学一行来访我校
· 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
· 我校举行青大杰正大学生...
· 学校举办暑期党务干部专...
· 我校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
· “外贸综合竞争力与财税...
· 校领导走访北京校友会
· 青岛大学教育集团2022年...
  青大要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青大要闻>>正文

胡金焱在《大众日报》撰文谈“科教改革攻坚,加快由大到强转变”

日期:2020-04-01      来源:      作者:     编辑:李鹏       阅读:1

新闻网讯 3月31日,《大众日报》刊发我校党委书记胡金焱的理论文章《科教改革攻坚,加快由大到强转变》。文中指出,科教改革攻坚行动,是我省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之一,也是推动山东从传统科教大省向现代科教强省转变的重要一招。作为人才“蓄水池”和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校在助力科教改革攻坚、推动我省科教由大到强跨越发展中责任重大,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人才聚集、科技创新、科教产融合三大高地。

文章指出,要放大人才招引坐标,站在世界看山东,以国际视野延揽一流人才。

文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教强省建设要实现大突破,首先要汇聚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流人才集群支撑。近年来,我省求贤若渴,大力实施“人才兴鲁”战略,超常规加大人才政策和资金投入,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高校应抓住和用好系列人才招引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招才引才、留才用才、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下功夫,广聚天下英才,为科教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做强人才增量。高校应充分发挥招才引智的“桥头堡”作用,放大人才招引坐标,站在世界看山东,以国际视野延揽一流人才。树立新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坚持“五聚焦一提高”原则,聚焦“双一流”建设,聚焦特色优势学科发展,聚焦高层次团队打造,聚焦新兴领域发展需求,聚焦科技攻关需要,提高招才引才的学术水准和科技创新能力标准。对接“人才山东”推介机制,采取柔性引进等灵活方式,利用海外校友会、人才联谊会等各类平台,通过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青年学者论坛等多种途径,广泛识才,精准引才,着力揽储一批国际首席科学家、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

激活人才存量。深刻把握和遵循各类人才成长规律,依照学科分类、岗位分类、岗位分级和职业发展分阶段四个维度,打通人才存量和增量的评价评聘通道,实现“儿子”与“女婿”的人才政策相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去“行政化”,淡化“官本位”,浓化“学术味”,优化用才育才政策环境。实施职称评聘、分类考核、绩效分配、荣誉体系综合改革,形成考聘奖一体、“能上能下”的用才机制。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强调质量导向,细化岗位类别设置,推动人才分类发展,全面激活各类人才内生动力。创新学术和科技创新评价制度,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坚决破除“五唯”弊端,打造专职科研队伍,释放学术生产力。近日,我省九部门联合发文,面向省属事业单位实施2020年“青优计划”,鼓励和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引进。高校应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力度,优化人才梯队年龄结构,摒弃论资排辈,注重业绩贡献,为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设置“绿色通道”。通过引育并举,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揽储和培育一支科研型、创新型、实用型领军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人才政策32条”,省市联动实施“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高校应结合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推动形成一流专业集群。同时,聚焦新兴、交叉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校深化合作,联合培养能够创造特殊价值、高附加值、高回报的科研、产业、创新创业类专业本硕博人才,源源不断地为我省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各类优秀人才。

文中指出,要唤醒躺在科研平台上的科研项目,聚焦产业发展技术“堵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文章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汇聚大批院士、长江等领军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团队,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助力科教改革攻坚行动,高校应重点从做强科研平台、加强科技攻关两个方面,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汇聚优势资源,做强科技创新平台。从高校自身来讲,应充分用好一流人才优势资源,推进一流科研平台建设。特别是对照我省“八大战略”发展布局,做大做强各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同时,高校还应打开院墙搞科研,积极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校共同组建高水平团队,加强科技力量的协同与合作。从“一枝独秀”向“协同创新”转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拉长长板,搭建一流的研究院、研发中心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依托各类高端科研平台,聚焦“十强”产业,组建专家团队,实施项目化管理,协助争取重大科学装置落户,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智库支持和科技创新支撑。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除了搭建重大科研平台,还有一个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唤醒躺在科研平台上的科研项目,聚焦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堵点”,集中力量加大技术攻关,解决关键问题。当前,在很多“卡脖子”的关键产业,谁率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掌握科技主动权,就能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实行科技攻关“张榜打擂”,针对重点项目广泛征集研发团队和解决方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校应积极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健全完善科研创新、科技攻关为一体的协同机制。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分配等科研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动力和新活力,激励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攻主业,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里,写在产业发展中,写在齐鲁大地上。同时,用好我省财政拨款与高校服务发展绩效挂钩的新政策支持,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汇聚科技创新要素,发挥科技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孕育”功能,组建大团队,凝练大项目,协同推动关键核心科技联合攻关,大力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成果创新。随着我省不断引进优质高校院所,大力支持本地高校建设发展,驻鲁高校朋友圈越来越大。这有利于发挥高校规模化优势,组建高校服务地方科技联盟,联合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联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共同体,助力我省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文章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推进重大科研成果在“家门口”就地转化,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文中强调,科技研发的最终目的是转化应用,只有科教产深度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发挥科技引领的最大效应。高校应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着力构建以高校和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的科教产融合转化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

加大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可采取合作办学、共组研发团队、共建科研平台等方式,实现人才与企业的互为补充、相互撬动。高校要勇于改革创新,紧紧围绕新工科、新医科等“四新”学科建设要求,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股份制等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合办新专业、二级学院,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技术型优秀人才。要立足企业、行业发展需要,重点定向引育工程技术类实业型创新人才,把人才团队、研发平台建在校内,把实验室、操作台办到企业生产一线,辅以选派产业型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到企业挂职等多种方式,积极构建“高校引才育才、企业养才用才”的双赢模式,协同推进引领性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加大校地合作,共建科教产业园。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国家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期。无论是从省委省政府的鼓励政策,还是从高校以自身发展服务地方的角度,积极争取和推进在三大区范围内实施校地共建大学科创园区(科教产业园),打造科教产融合高地,是高校与地方共融共生、共同发展的最好抓手和最佳途径。高校要与省市区加强对接合作,充分用好政府支持政策,把科教产业园共建在“家门口”,推进重大科研成果在“家门口”就地转化。高校要统筹谋划,优化科教产业园功能布局,着重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汇聚、科技创新引领、科教产融合等各方面优势叠加效应,积极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三链精准对接,推动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三家深入融合,实现供需融合、要素融合、价值融合,切实推动实现校地共赢。特别是要在政府支持下,以科教产业园为平台,着重发挥科教产融合功能,找准与资本、产业、企业结合的最佳角度,把人才团队、科技攻关与产业培育、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科教产多方受益、具有倍数效应的最佳融合模式。当前,高校科教产业园应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聚焦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等新基建项目,瞄准独角兽、瞪羚类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富有高成长性的新锐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科技创新力量捆绑资本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通过推进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科教产深度融合,全面支撑和推动产业发展,在科教产业园内形成规模化融合发展效应,助力国家战略在我省快速实现新的突破。

 

原文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331/Articel10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