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我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校长魏志强到海慈医院调研
· 校领导会见上海政法学院客人
· 校领导带队赴市南区推进...
· 我校与埃及科技大学举行...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我校召开2024年高中校长...
· 学校召开AI供应链“校企...
文化学术
· 我校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
·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 我校研究生在首届中国研...
· 我校王风华获九三学社全...
· 化学化工学院王国明教授...
· 我校学科交叉成果发表于...
· 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在机器...
· 我校青年教师宋建军在国...
综合新闻
· 中国中检山东公司一行来...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档案馆(...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 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活动顺...
· 校领导到历史学院调研指...
· 我校成功召开2024纤维基...
· 我校智荟沙龙——第1期“...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明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学生处陈红军处长访谈录

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2-12-10     阅读:1

2003年是全国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据教育部统计,届时,全国共有毕业生212万人,比今年增加46.2%。我校2003年毕业生5648人,比今年增加25.5%,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07人,本科生4461人,专科生、高职生980人。日前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普遍感到明年就业的压力。记者就就业形势、学校采取的对策、毕业生如何应对等问题采访了学生工作处处长陈红军,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记者:造成明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陈红军: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年是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涌向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年,毕业生、学校、社会都面临着就业压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导致人才市场需求减弱。除此,大量留学人员形成的“海归派”,也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竞争。

其次,供需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表现在:一、学科专业供需不平衡,有些专业需求旺盛,有些专业需求冷淡;二、学历层次供需不平衡,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大体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三、地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量大于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同一学科专业,有的地区需求较大,有的则需求较少。

青岛市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是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第三个原因。调查显示,我校往年毕业生约70%留青工作,95%的毕业生择业地点选在青岛市内四区和高科园。但随着青岛市的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及申奥成功,青岛越来越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之一,位列上海、北京、深圳之后。从今年青岛市人才交流会参会人员看,青岛地区高校毕业生只占30.7%,外地则占了69.3%。到2003年,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记者:面对严峻形势,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哪些应对措施?

陈红军: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就业制度的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以学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展现我校社会形象的窗口,积极拓展渠道,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市场择业意识,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同时,促进和发展我校稳定的就业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就业。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服务等方面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的新办法。

就业指导:学校已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列为毕业生必修课,就业指导中心重新修订了该课程授课大纲,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再局限于提供信息和指导择业,而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除此,学校还编制了2003届毕业生《择业年历》,以日历的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服务。

就业推荐:学校重新设计了《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丰富了毕业生的个人资料,为个人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试行导师推荐制,借助导师和专业教师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望,为优秀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服务:建立了就业网站,定期编制《毕业生供求信息》;构建就业“绿色通道”,实行无障碍和全天候就业服务;完善未就业服务体系,健全《未就业毕业生管理办法》;建立就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服务和多元化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服务等。

此外,在就业管理上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和规定。

记者: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

陈红军:作为毕业生,首先要对就业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树立“通过自身劳动获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新就业观念,重点熟悉和掌握用人地区和有关行业的就业政策。其次,调整自我,合理定位,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有信心,要有合理期望值,要有承受挫折的精神准备;不要有自负的心理,不要有侥幸的心理,不要有依赖心理。第三,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精心准备自荐材料,突出特长,充分利用“首因效应”,提高就业成功率;正确树立择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广开思路,广开就业门路,珍惜每一个机会。

记者:据了解,国家教育部和省人事厅将定期在有关媒体上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这一举措的意义何在?

陈红军: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就业兴,则招生兴;招生兴,则学校兴。”就业率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把就业率同高校办学水平联系起来,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就业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是评价一所高校社会声望的晴雨表。除了这些直接的意义外,这一举措的目的还在于,对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和学科调整以及一所高校的综合素质和实力提出了深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