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孝群
来源:历史学院
编辑:李鹏
日期:2020-02-17 阅读:1
新闻网讯 2月17日是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全国疫情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历史学院提早谋划教学安排,按照“克服苦难、充分准备、师生互动、务求实效”的原则,采取多平台教学方式,确保了第一日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历史学院2月17日当天的课程共有8门,其中于建胜教授的《中国现代史》、赵伟教授的《三大宗教概论》和刘岐梅副教授的《明清史》采取了微信语音通话和群内讨论的方式进行,高明博士的《亚太地区史》采取腾讯课堂的方式进行,殷宏博士的课程《世界通史Ⅱ》采取的是腾讯课堂与雨课堂结合的方式进行,刘丰祥副教授的《青岛城市史》通过QQ会议实施、孙世平博士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Ⅱ》采取的是QQ语音会议上课的、纳春英的《中国古代史Ⅱ》采取的是超星泛雅课堂方式进行。
目前师生反馈的信息显示,教师的教学准备充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师生互动热烈,切磋问难深入开展,申辩式思维和以学为中心的特点得以体现。网络传声讯,师生奏弦歌,莺啼新声,春天不远。
在开课前夕,历史学院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以雨课堂为重点的网络教学培训,要求所有课程在超星泛雅平台上落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讲义、PPT、电子参考文献,指明相关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的辅助资源,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明确作业和阅读任务。根据上课前的预演和培训中出现的雨课堂网络不畅等问题,按照学校领导要求,我们提示老师提前做好预案,采取适用的方式上好第一堂课。要求教师做到五个到位,即课程到位、教学平台到位,教师到位,学生到位,教学时间到位。
另外,针对历史学科专业的特点,学院还以雨课堂的PPT加语音讲解的方式,发布了新学期第一课《瘟疫与中外文明》,通过选讲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瘟疫及西医和中医的应对之道,阐明瘟疫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及人类医学和科技在瘟疫的挑战中不断进步的史实,融专业课与思政课于一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和生命健康教育。为了配合网路课程的深度开展,还在全体本科生中开展“战疫情,品经典”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精读《史学导论原典选读》一书,与一流史学家对话,进一步夯实同学们历史学基础,提升史学境界。
据统计,本学期历史学院共有17位教师、开设51门(次)专业和通识教育课程,为保障课程的顺利高效进行,学院还会鼓励教师继续建设网课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不断学习和掌握更有效网络教学方法,确保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目标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