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宣文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李鹏 编审:宋佐东
日期:2018-12-25 阅读:1
新闻网讯 12月25日出版的《青岛日报》第8版刊发了校党委书记胡金焱的署名文章《努力建设青岛人民满意的大学》。文章指出,当前,青岛正在按照“一三三五”目标要求加快国际海洋名城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青岛要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率先走在前列,首先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率先走在前列。作为知识和创新的关键来源,高等学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处于核心地位。驻青高校是青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青岛发展就是服务国家发展,推动青岛崛起就是推动国家崛起。只有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决策咨询水平,使地域特色融入办学特色,把地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才能逐渐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中脱颖而出。驻青高校应进一步转变理念,更多从高等教育功能的角度去思考和推进未来发展,把整个青岛作为大学校园,让自身发展惠及青岛每个家庭、每个人。
文章指出,在新时代,如何将青岛大学打造成为与青岛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大学,我们该采取什么的发展战略?如何能够满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如何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服务青岛、服务山东、服务国家?在日前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青岛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我们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出了新时代青岛大学改革发展的蓝图。我们认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市同样也是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市的关键标志是高等教育。因此,我们提出新时代青岛大学的历史使命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尽早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我们的使命描述紧扣人才培养这一大学核心职能,一方面强调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另一方面强调在中华民族复兴背景下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的是推动学校真正蜕变为青岛高水平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章强调,大学与城市是互动共生关系,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服务自己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将办学定位确定为: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在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求发展,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求突破。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之一,青岛寄托着齐鲁人民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期盼;作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青岛大学同样寄托着齐鲁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盼。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实实在在为青岛乃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需求,我们才能够真正为新旧动能转换做出属于青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在办学特色上擦亮“青岛牌”,我们才可能有机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突破。
在谈到学校党代会提出的“一三五五十”的中长期发展思路时,文章指出:
一个总体目标是: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内涵式发展。确定这样一个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积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下,只有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层面,才有可能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才能与青岛的城市地位相匹配。否则,建设一流大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新“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到2021年前后,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稳居山东省属高校领先水平,在全国百强高校行列中位次前移;第二步,到2035年前后,3—5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高校50强,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三十年三大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建设一流学科达到建设一流大学之目的,但犹以第一步压力最大。提出这一目标,主要是基于青岛大学目前整体实力已经稳居全球千强、全国百强行列,基于青岛市委市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以及“十二五”以来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教育部、财政部去年公布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共137所高校,青岛大学没有入围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术领军人才不足,二是学科特色不够突出,二是缺乏重大科技创新。但我们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下,围绕纺织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学科,通过精准施策、重点发力、补足短板,实现多点突破,带动形成学科建设的众彩纷呈局面。
“五个发展理念”是: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追求卓越。这些理念回答了青岛大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青岛大学在实际上是以规模扩张为主的比较粗放的发展,这种方式已触摸到了发展的“天花板”。我们只能以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来破局,以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进。我们认为,师生发展是办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办学的根本动力。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只有师生,才是创造青大历史的动力。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的理念。这些理念均与总体目标和新“三步走”战略相关联,特别是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发展历程,没有特色、亦步亦趋,就没有一流;既要讲学术创新,更要讲制度创新,必须以改革激发各方面活力和动力,探索一条地方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路径。这些理念来源于实践,是在深刻总结多年办学经验、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学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对办学规律的新认识。
“五个战略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化开放办学、新校区建设。这些重点是支撑青岛大学由大到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未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是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经验表明,教师队伍、本科教育、一流学科是办学治校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当前来看,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医学、工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大范围交叉融合,在学科交叉处找到新的增长点,将学科综合优势发展成为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师发展方式、学生培养方式、学科成长方式的实质性变革与创新。同时,知识无国界,大学尤具有将所在城市与全球相连的特殊功能。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逐渐推动大学与大学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物理距离和空间隔阂的消亡。走出一条富有青大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必须依托青岛得天独厚的国际化氛围,通过实施国际化开放办学,实现世界一流人才、世界一流学科与校内资源的实质性合作,深化学术创新体制改革,争取在若干领域起步就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胶州新校区建设意义重大,解决的是长期以来办学资源的瓶颈约束问题,是学校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空间问题,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大计。这将为青岛大学吸引和汇聚全球一流人才提供基础设施体系。因此,我们未来将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到这五大重点上来,并以五大重点带动其他各领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十项重点工程是:人才培养基础工程、学科建设重点工程、科学研究提升工程、人才队伍支撑工程、服务社会亮点工程等。经验表明,高水平大学普遍被作为城市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引擎,并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大学通过承担国际、国家和省级政府重大科技项目,可以将世界、国家和区域的联合在校园里面实现。例如,青岛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持续大幅增长,2018年获得155项,列全国高校第56位。这本身就是国家科技创新导向与区域科技创新需求的对接体现,其中还有无法用数据测算的溢出效应。当然,青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实际,既需要大学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发展做出智力贡献和科技支撑,也需要大学为各类传统及非传统的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仅如此,学生和毕业生在“行走中的知识迁移”以及建立大学与工作单位之间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提出这些重点工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巩固和落实基于总体目标、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和战略重点的广泛共识,通过上下联动形成强大改革发展合力;二是进一步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提高服务青岛的能力和水平。其中的一系列重点举措,如建设胶州科教产业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医学部运行体制机制、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高端智库平台、共建高端研发机构、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成立青岛大学教育集团等等,均是立足服务青岛而设计。这些举措涉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将有力支撑青岛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落实“一三三五”工作思路,为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提供坚强保证。
青岛日报链接:http://www.dailyqd.com/epaper/html/2018-12/25/content_235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