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我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校长魏志强到海慈医院调研
· 校领导会见上海政法学院客人
· 校领导带队赴市南区推进...
· 我校与埃及科技大学举行...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我校召开2024年高中校长...
· 学校召开AI供应链“校企...
文化学术
· 我校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
·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 我校研究生在首届中国研...
· 我校王风华获九三学社全...
· 化学化工学院王国明教授...
· 我校学科交叉成果发表于...
· 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在机器...
· 我校青年教师宋建军在国...
综合新闻
· 中国中检山东公司一行来...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档案馆(...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 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活动顺...
· 校领导到历史学院调研指...
· 我校成功召开2024纤维基...
· 我校智荟沙龙——第1期“...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青大要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青大要闻>>正文

校长夏东伟在青岛大学创新发展大会暨高水平大学建设论坛上作创新发展报告

作者:      来源:      编辑:王沛然        日期:2023-05-14     阅读:1

新闻网讯 5月13日上午,青岛大学体育馆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在学校合并办学三十周年之际,青岛大学隆重举行创新发展大会暨高水平大学建设论坛。会上,校长夏东伟作题为《大道同行三十载 逐梦奋进新征程》的报告,回顾合并办学三十载波澜壮阔之路。以下为报告节选: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青岛大学与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专合并组建为新的青岛大学。作为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首批合并办学的高校,30年来,青大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绘就了一幅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恢弘画卷,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岁月如歌,薪火相传。合并办学第一个10年,学校以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和院系整合,1998年青岛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学校一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十五”改革与发展计划,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把学校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高质量、有重点的发展道路”,擘画了青岛大学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励精图治,上下求索。合并办学第二个10年,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适时扩大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由2002年的27920人增加到2013年的42077人,其中,研究生由817人增加到5639人。先后获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实现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发展。200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成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砥砺奋进,聚势而强。合并办学第三个1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十年,也是青岛大学迈上发展快车道的十年。学校抢抓机遇,博士、硕士授权点数量、研究生招生规模、高水平教师队伍、校园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2018年,青岛大学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三五五十”发展战略,并将原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细化为新“三步走”发展目标,开辟了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航道。学校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开启了全面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新篇章。

现如今,学校拥有教育部设置的人才培养14个学科门类中的12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69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8个。学校的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环境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等12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全国40位),其中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化学进入全球排名前2‰;17个学科入选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全球399位,国内高校50位),27个学科入选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17个学科入选USNews2023年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

学校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占全部招生专业的71%。获批国家一流课程22门、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建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22年度,学生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奖励453项,位居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59位,本科生深造率达到38.46%,就业工作入选教育部就业创业一百个经典案例。学校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93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项目200余个。

学校近十年先后获批国家重大重点、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72项,位列“十三五”中国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百强榜67位,2018-2022年中国高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百强榜67位。到账科研经费从2013年的7600万元增长到2022年3.76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从2013年的700篇增长到2022年的5600篇,最新学术影响力国际排名位居全球高校第600位,国内高校58位。2022年进入自然指数排行榜全球高校前300位,国内高校76位,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百强。

学校建有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智能化动力集成技术、新型防火阻燃材料开发与应用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岛高分子杂化材料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生态纺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机器人智能交互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等4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

学校目前专任教师总数2602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70%,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人员比例达到34%。全职聘任海外院士14人,柔性聘任中国两院院士1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7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91人,其中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17人,泰山学者124人。26名学者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位居中国高校第53位。在站博士后人数从设站初的30人达到目前的802人,累计获批各类博士后基金1098项。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校连续两年入围软科(ARWU)、USNew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QS亚洲大学等世界主流大学排行榜,连续四年位列软科世界大学排行榜500强。是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第二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全国“来华教育质量”试点认证高校。

三十年来,学校在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医学教育区域优势明显,工科教育行业特色鲜明,理科、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扎实推进,师范教育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新兴学科加快孕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青岛大学在山海间崛起,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享有盛誉的综合大学。

学校始终永葆教育报国、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一代代青大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所大学的责任和担当。从抗洪救灾到汶川抗震,从抗击“非典”,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先后派遣三批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白衣执甲演绎最美逆行;从对云南玉溪、贵州安顺、新疆喀什、甘肃陇南的帮扶,到对临沂临沭、郯城、济宁泗水的脱贫攻坚;从矢志教育报国、“要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事”的张嗣赢院士,到扎根雪域高原、奔走在援藏脱贫第一线的“最美支边人”梁楠郁校友,从十几年坚守外语志愿服务的“外事帮”到在戈壁荒漠播撒艺术种子的南疆艺术扶贫工作组,青大人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刻从未缺席,爱国主义情怀始终涌动在“青大人”的血脉中,印刻在“青大人”的品格里。

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共培养四十余万优秀校友,涌现出心脏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全国优秀企业家、海信集团董事长、总裁贾少谦,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徐连龙等一大批社会精英、行业翘楚和国家栋梁,还有一大批校友默默奉献在天南地北、各行各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凡的业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秉承科技报国、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推崇学术,探求新知,持续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从成功实施世界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外科手术,研发全国首创全流程智能血液管理系统,到成立国内首家“红十字干细胞公益库”,搭建国内首个人源细胞重组蛋白生产平台;从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到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围“十二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从数字医学、器官移植、机器人手术、海藻纤维、现代纺织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及产业化的突破,到打造《敦煌之恋》《莫高窟》《韩信》《孔子》等原创歌剧,“工艺美陈”文化项目入驻青岛上合峰会展厅、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青大人勇立潮头,应国家之需要,解产业之难题,攻克一个个学术难关,书写了科技报国的青大实践。

学校始终凝聚校地融合发展合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服务社会作为使命担当,与区域发展共融共生、与城市发展互动共进。学校制定实施服务山东、服务青岛行动计划,发起成立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联盟,与海信集团联合研发的数字医学手术辅助系统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全国18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附属医院2022年门急诊量700余万人次,位列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第25位,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第53位,在守护青岛人民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参与发起并作为股东单位共建山东第一个国家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与海尔集团共建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与海信集团共建海信人工智能学院;与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共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牵头筹建上合经贸学院、上合经贸研究中心,研究并发布上合组织国家贸易指数,与青岛、威海、日照、淄博、潍坊、泰安、东营等地市政府共建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智库服务平台。学校每年万余名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留青就业创业,超过70%留鲁就业创业;2/3以上青岛上市公司CEO/CFO,1/2以上青岛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1/2以上的青岛各大医院科室主任;山东省纺织企业70%的高管为青大校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已开启全面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下一步,学校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加快实施学科集群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化校地融合,擦亮医疗、纺织、教育、文化创意等服务地方的“金字招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齐鲁沃土中,写在青岛山海间;坚守大学精神,努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阵地。

站在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逐梦奋进新征程,秉持“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为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青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