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菲
来源:
编辑:宋佐东
日期:2016-06-04 阅读:1
1996年,潘永涛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回到老家内蒙古的一家小旅行社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一名导游干起,在旅游这个行业一直“打拼”到了今天。但是当时他并没有想到,8年后,自己会成为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一名教师,并于不久前获得我校第四届“年度教学十佳”的荣誉。
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潘永涛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刚接触教学工作的适应过程和该课程零散的知识结构,都给他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困难。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经常“下午就要上课,中午还在看课件”。后来,他引入《导游艺术》这门选修课,将它的知识点融入到《导游基础知识》课中,同时,文化、历史类纪录片也成为他课堂上的拓展性素材。渐渐地,他讲得越来越顺畅,他终于成功地迈过了初为人师的门槛。
但是,潘永涛在2007年遭遇了教师生涯的“瓶颈”:“教学上陷入了‘僵局’,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尽管做了很多尝试,但他仍觉得课堂效果不够理想,他逐渐意识到,好的教学远不只是丰富课堂内容这么简单。因为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潘永涛甚至一度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了质疑:“我要怎样教,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
潘永涛发现,自己的“瓶颈”在于学术视野不够开阔,授课内容太拘泥于几本课程教材的理论,这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他决定通过进修的方式提升自己,一边授课,一边备考,最终他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并在2010年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读博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与博士生导师的相处中,他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自己理想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学术上相互尊重;生活上有如朋友一般亲切、自然”。这个认识直接改变了他与学生相处的方式,也为他开启了全新的教学方式。
潘永涛坚信,在旅游行业,实践的力量要远远重于理论。因此,他根据课程的不同模块,安排同学们走进不同的行业企业,让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近距离地感知行业实际。他也经常会邀请一些优秀的旅游业界人士来为同学们讲课,让同学们听听他们是怎样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潘永涛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教学方法,让课堂不再只有枯燥的理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现在,潘永涛主讲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行社业务流程与软件操作》《导游业务》等课程都是与职业、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从自己曾有过的6年旅行社工作经验为出发点,结合课程设计,引入一例例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例如在“计划调度”知识点中,他会让学生结合实习案例,设计出整个操作的流程框图,并在上面标明所有细节,使每个环节清晰呈现。他设计的种种实战演练,为的就是“让学生在毕业后、开展行业实践前,就具备行业实操的技能”,以实现“把学生们培养成为旅游行业的优秀职业经理人”这一目标。潘永涛说,即使学生将来不进入旅游行业,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潘永涛认为,大学教师不应仅仅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在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庞文瑶的眼中,潘永涛不仅是“良师”,更是无话不说的“益友”。在大一时,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庞文瑶曾陷入过迷茫,她有很多问题,却不知道找谁解答。“你不妨去找找潘老师!”同学的建议让她拨通了潘永涛的电话。令她没想到的是,尽管潘永涛不认识自己,却热情地邀请自己到办公室“敞开心扉地聊一聊”。
正是潘永涛一个下午的耐心开导,让庞文瑶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她和同学们一样,亲切地把潘永涛称为“潘潘”:“他是那种既幽默、又没有一点架子的老师,他对我的开导让我受益至今。”
“潘老师不会说很多大话、空话来鼓励我们,却总会给我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旅游管理专业2013级的张筱璇这样形容心目中的“潘潘男神”。在前不久的实习面试上,潘永涛对用人单位说的一句话最让她和同学们动容:“学生们在我的心里都是宝。即使他们有不足,也请你们多多包容,多帮助他们成长。”话音未落,同学们都红了眼眶。
去年5月,学院承办了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全国性会议。在会议期间,某位与会嘉宾问一名学生在大学中最难忘人的是谁,那名学生这样回答:“我最难忘的是潘老师,你们有什么课题和项目,请都来找潘老师合作,因为他是个特别好的老师。”在一旁听到这番话的潘永涛,感动得几近哽咽:“我自认为对学生还不够尽心,却得到了他们如此高的评价。”这种被学生们需要、被学生们认可的感觉,让潘永涛感到莫大的幸福。
一路走过12年的教学之路,潘永涛有过迷茫,也有过彷徨,但正如他所说:“学生的认可是我坚守的动力。”怀揣着这份动力,他将在从教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