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学校组织召开医学发展战...
· 青岛大学第一届理事会第...
· 学校举行大学生红色文化展演
· 2021届青岛大学纺织服装...
· 重庆市就业系统领导干部...
· 我校与国家体育总局、海...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撰文谈...
· 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深入...
文化学术
· 我校博士研究生葛新瑞在...
· 华中科技大学李文龙教授...
· 浙江农林大学孙庆丰教授...
· 物理科学学院李洪森、陈...
· 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受邀...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金...
· 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光亭、...
· 厦门大学李书昊博士受邀...
综合新闻
· 【党史学习教育】学校组...
· 学校举办第七届“永旺杯...
· 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
· 我校威海创新研究院参加2...
· 学校举办“爱心助学,学...
· 省教育厅第三轮安全督导...
· 学校举行第五届大学生决...
· 学校举办2021年全民营养...
  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工作研究>>正文

建设在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学科

日期:2008-07-01      来源:      作者:     编辑:       阅读:1

关于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各高校一般用“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来描述,普遍认为: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反映办学水平和实力,集中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我校也已基本形成共识。

但是,在“什么是学科建设”、“为何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龙头地位”、“什么是充满个性的学科”、“通过何种途径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等一系列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

笔者曾于2001年访问了日本九州情报大学等12所高校和机构,对日本高校的办学个性印象深刻,回国后写了《建设在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大学》一文,文中提出:应进一步发挥青岛大学的综合性优势,创办特色学科。但当时并未就此作进一步的思考和阐述。自去年赴任研究生处后,这一话题又重新引起我的关注和思考。

学科(discipline)在《辞海》里释为“知识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笔者认为:“学科”一般是指以研究和传授高深专门知识为内容,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知识分类和组织形式;而“学科建设”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个特色概念,一般是指以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而开展的建设活动。“学科建设”的主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意义上的“学科建设”的主体是高校,而微观意义上的“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学科。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发展经历来看,都是先从单个或少数几个学科开始做强,达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之后,进而再通过这些学科的辐射和带动,快速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使学科充满个性,在同类学科中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一项结论,更是一条经验!

大学作为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其“学科建设”工作具备明显的基础性特点,牵涉到学校人、财、物等工作的方方面面,是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主线。从内涵来看,以上对“学科建设”概念的界定已概括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但是从外延来看,还应包括:学科的制度变迁、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学科布局与结构的调整、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建设的条件支持(如设备和图书配备等)、社会服务等方面。正因“学科建设”工作呈现出的这种载体多元、涉及面广的特点,且能够贯穿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所以才逐渐形成了“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的表述与共识。

那么,什么样的“学科”才是“充满个性的学科”?如何建设“充满个性的学科”?

“充满个性”是指相对于其他同类学科所独有的差异化特点,是一个学科集体智慧的体现,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竞争力。一般来说,这种独特的竞争力有两种互补的来源:“资源”和“能力”。“资源”是学科拥有的学术队伍、科研经费、项目与成果、设备、图书、实验室和社会资源等要素禀赋,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有形资源是实物形态的;无形资源则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由学校、学科和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如社会声誉、教风学风等。“能力”指的是学科协调各种资源并将其投入发展过程的技能,这些技能隐藏于规章制度、组织程序和路径选择中——即做出决策和管理内部流程从而实现发展目标的风格或行为方式。一个学科可以拥有“独有的”和“有价值的”资源,但如果没有能力有效使用这些资源,仍然无法创造出独特的竞争力;不具备“独有的”和“有价值的”资源,但拥有其他同类学科所缺乏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创造出独特的竞争力;如果既拥有专有资源,又具备管理、调度、使用这些专有资源的能力,则学科的独特竞争力将达到最强,自然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这也是学科建设的结论和经验!

因此,笔者认为:学科建设实践中,过于追求“资源”的优越性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科发展模式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在不具备独特资源的情况下,有些学科反而会形成优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竞争力,这也反证了这个认识误区的存在——所以说,“资源”和“能力”在学科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是等同的,“资源”仅仅是基础,而作为学科资源之间交互联系的能动机制(即“能力”)则是居于核心地位、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

综上所述,这种面向独特竞争力的资源配置和能力培养可以塑造学科的发展战略,战略又可以导向竞争优势;反过来,发展战略又可以为学科创造独特的竞争力,形成学科之间的差异化——这仍然是学科建设的结论和经验!

我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整整30年。以从硕士培养单位成长为博士培养单位和眼科学、生理学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行列为标志,我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连续跨上了两个新台阶。从目前的学科布局来看,医学与生物、材料与纺织、系统与控制、经济与管理等4个领域交叉范围大、涉及人员广,经过多年建设,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各类拔尖人才、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和科研奖励等在这些学科领域大量聚集。今年,我们面临第11次学位授权审核机遇,广大教职员工均寄予厚望,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与前10年“积极发展”、“补偿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同的是,我们目前的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国家政策“紧缩”特点明显,“提高质量”成为发展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更加专注地搞好学科建设,全面提高建设质量;另一方面,更要认清形势,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有重点的发展道路。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十一五”专项规划中,学校的学科发展战略非常明确,就是形成若干学科高地和人才高地——这项战略直接导向了一流学科的建设问题。因此,笔者的观点和结论是:我校要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必须从培育学科的独特竞争力做起。

美国加州大学的大型国家综合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现有4000多名雇员,其中800名研究生,每年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位访问学者在此从事研究工作。这个实验室从1938年以来,已经先后摘取了9个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引用这个案例,想证明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合作研究极端重要,取得高水平成果必须开展有组织的研究。在某些特定前沿方向上聚集人才、形成合力,显然更易获取外界经费资助。二是实验室应该成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平台,必须具备开放性特点。既要面向校内开放,又要吸引校外人员参与。如果按照高校目前通行的资源配置基础单位(系或学科)单干,能否自保现有优势尚不得而知,更遑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三是灵活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推动校内外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的思想碰撞。应该通过建立竞争的待遇机制和面向结果的人才考核机制,争取最具潜力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把握“资源”与“能力”的关系、更透彻地理解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笔者认为,建设在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学科、形成学科独特的竞争优势,还必须把握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创新。创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术成果创新,二是管理模式创新。学术成果创新是指做出前所未有的、具有显著优质属性的原创性成果;管理创新是培育高水平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方法创新。学术成果创新能够提高学科发展质量,管理模式创新能够通过降低成本创造更高效率。长期看,学术成果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学科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虽然并非所有的创新都是成功的,但是成功的创新却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为它们为学科带来了其他同类学科所缺乏的独特个性。

二是可持续性。即学科必须从关注暂时的竞争力转变到关注可持续的竞争力。要获得可持续性的竞争力,学科必须把视线从外在、表层、有形、现在转向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即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所以,学科在保持目前竞争力的前提下,必须更加关注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深刻、长期影响本学科竞争力的趋势不断进行预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术队伍的整合,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一旦学科形成可持续性的竞争力,学校、省、国家的政策和资源必定会向这些学科集中、倾斜。

三是效率。最简单的衡量效率的方法就是产出标志性成果所需要的成本。比如说,在人数相同、资源相若的情况下,A学科在某一时间段内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比B学科多,那么A比B效率要高。当然,对学科来说,效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用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每位专职教学科研人员的产出来衡量的,资本生产率则是用每学科投入的产出来衡量的。高生产率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结论就是:要形成优于其他同类学科的地位,必须专注于以上三要素。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化很快,我们只有始终跟踪学术发展前沿、跟踪一流学科的管理水平,并不断克服学科内部阻碍发展的力量,透过既有的竞争力寻找更内在的“能力”,在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科的竞争能力,建设充满鲜明个性的学科。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