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2021届青岛大学纺织服装...
· 重庆市就业系统领导干部...
· 我校与国家体育总局、海...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撰文谈...
· 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深入...
· 人民日报刊发校党委书记...
· 我校分子生物与遗传学(M...
· 我校董蒨教授获“山东省...
文化学术
· 物理科学学院李洪森、陈...
· 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受邀...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金...
· 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光亭、...
· 厦门大学李书昊博士受邀...
· 我校谭泓教授研究成果获...
· 上海大学姚喜明教授来我...
· 苏晓泉教授团队在微生物...
综合新闻
· 学校举行第五届大学生决...
· 学校举办2021年全民营养...
· 学校举行第二十一届“礼...
· 学校举行沂蒙老区百名参...
· 学校组织2021年春季教学...
· 校领导到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 学校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决赛
· 我校2021年教职工乒乓球...
  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工作研究>>正文

一门新课的诞生——侍锦民间美术课评议

日期:2008-12-09      来源:      作者:     编辑:       阅读:1

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是任何一所较高水平大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人类高等教育产生以来,高校便成为肩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专门机构,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便不成其为高校。这就决定了大学的教学活动不同于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它的教学是以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一位大学教师所开设的高水平课程,应该属于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领域,是他科研成果的结晶。他应该是课程所属学科建设的参与者,甚至是该学科的开创者、奠基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高教史上,都不乏这方面的例证。如中国新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就是从高校的教学活动开始的。朱自清先生正是应教学的需要才编写了新文学的讲授提纲,搭建起这一学科研究的基本框架。朱先生本人就是新文学的建设者之一,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中国近代文学的第一部史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也是陈子展先生应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他们都是一边从事研究,一边撰写讲稿。后来,这些教材的不断修改完善,也都是该学科科学研究进展的反映。如果这一认识不错,那么我们便可以做出如下的推断:一所高校的课程,所含本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科研成果的量越多,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就越高。如果一所高校的全部课程采用的教材中,根本不包含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则该校的办学水平应在三流以下。这样的高校,甚至没有再办下去的必要。具体到每个教师,即使他使用的不是记录自己独立科研成果的自编教材,而是使用他编教材,他也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因为即使是国家统编教材,也只是某一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种比较规范的表达方式,是该学科知识体系的一般性描述。一位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具有学者和教师或科学家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因而,他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前人和他人的知识,而且还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汇入其中,要有独立的见解,自己的东西。如果用统编和他编教材,也应不断地对其有所修正,有所补充,有所更新,有所提高。否则,就不会是一门合格的成功的大学课程。所谓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对一所高校来说,首先就应该在提高教材中本校教师科研成果含量上下功夫。

以上是我在数十年高校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高校课程建设的一种基本认识。最近,在我听过美术学院侍锦老师的民间美术课之后,我的这种认识更加确定,更加明晰。他的课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这也是我要对他的课加以评议的原因。侍锦老师的课讲得很随意,很朴实,没有什么花样。乍一听起来觉得普通平常,并没有让人感到稀奇之处。但仔细听下去,就会觉得他的课很厚重,能够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因为他在课堂上所讲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对他所开设的民间美术课进行整体关照,则这门课正是我所期望的那种以教师自己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为前提而设计、建立的课程。

侍锦老师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的考察、研究及艺术品的搜集、收藏,主持过这方面的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即以他正在讲授的“鲁锦”而言,他对这一民间工艺的调查研究至少已持续了五、六年之久。他记有2003年至2007年自己外出各地对鲁锦进行调研的日记,记录了他考察鲁锦的活动。“鲁锦”是鲁西南织锦的简称,俗称“老粗布”、“土棉布”。但他的调研却不限于山东本地,除了深入鲁西南近20个市县乡镇外,为了与外地同类工艺品进行比较研究,他还到京沪杭等地参加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参观布艺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及本省和外地的博物馆等。所调研的内容涉及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民美等,这是鲁锦产生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具体到鲁锦的制作工艺,他从种棉花开始,中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闯杼、掏缯、吊机子等,一直到上机织布完毕的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他每到一处,除考察各地鲁锦的制作特点外,必倾囊搜购各种花色和不同艺术风格的鲁锦制品。据说,侍锦老师在这方面已有相当丰富的收藏,他并且还准备在校内建立一个鲁锦博物馆。在历时五年的调查和具有丰富收藏的基础上,侍锦老师展开了对鲁锦的深入研究。他争取到了青岛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作为这项研究的最终成果,《山东鲁锦》一书于2008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在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鲁锦的历史变迁、产生的经济文化背景、工艺流程,论述了鲁锦的艺术风格,它的造型艺术规律、造型的生活性、寓意及用色的象征性、色彩的视觉要求等,描述了它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进一步开发鲁锦中的种种问题及发展远景。《山东鲁锦》一书,无疑是较早对鲁锦展开全面系统研究的拓荒之作。

我将本文的题目定为“一门新课的诞生”,意在通过对侍锦老师民间美术课的粗略介绍和评议,探讨一个在高校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一位高校教师需要经过怎样地努力,做好那些基本的准备工作,才能开出一门新课。换句话说,就是一门高校课程,怎样才能成立。督学开会时,大家常常谈到高校的课程建设中存在课太多太滥的问题,有一些教师往往一人兼五、六门课程之多,经常是只要拿到一本教材、一本书,就敢开一门新课。这就很难保证质量,其结果便是误人子弟。教师多开课有积极的方面,但滥开课却欠严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听了侍锦老师的课,了解他的备课情况后,我就想:侍锦现在还是一位副教授,我校的教授就有三百多位,再加上全部的副教授,其数量一定可观。如果每个人都能象侍锦那样,认真开出一门新课,那么,青岛大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定会突飞猛进,前程似锦!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