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8-12-30 阅读:1
中国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民以食为天”,足见“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讲吃福的中国人,不仅在国内开创了种类繁多的地方口味,还将饮食文化远播海外,在世界各地均可吃到中国菜。尽管如此,作为美国文化体验的一部分,我们还是入乡随俗,品尝适应美国本地的各种食物,亲身感受了一下吃在美国的感觉。
美国人普遍喜欢吃肉和甜腻的食物,比如蛋糕。我们刚下飞机的时候都饿得饥肠辘辘,打算一到明尼苏达大学就大吃一顿。到餐厅后我们大都点了中宗的西餐,而且要了黄油和奶酪,没想到等所谓的西餐上来后,我们一下子被黄油和奶酪给噎住了,那可不是一般的难吃,又油又腻,害的我们中的有的同学得了“奶油和奶酪综合症”,只要有奶油和奶酪的食物坚决不吃。这次吃饭,不但没吃好,而且开始第一次在美国付小费给服务生,让我感觉在美国吃饭可能是个不小的开销。后来,事实验证了我的猜测,在美国吃饭一般需要1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70元,这些钱对美国人来讲不算什么,可是对我们中国人还是很可观的。美国的大多数餐厅服务生的基本工资很少,收入主要靠客人给的小费,一般来讲小费是总消费额的10-15%,这样一天下来收入也不少。我所寄宿的家庭曾经做了一块蛋糕,我以为最上面的一层白白的是奶油,但结果咬在嘴里的时候,才发现那是一层融化后又凝固的白糖,甜得让人受不了。在这里,肉类是餐桌上的主食,一般餐厅里的汉堡和三明治都离不开牛肉和鸡肉,大都是用肉馅压成的饼子然后炸成的肉饼。让我们这帮吃惯了蔬菜的中国人刚开始时候吃得很香,但是吃到最后便会感觉很腻,难以下咽。
美国人喜好肉类食品,对蔬菜不甚感兴趣。多数情况下,餐桌上只有面粉,土豆制品是植物性的,其余的全是肉。我曾经问过一个美国人,为什么美国人的食物肉多菜少?他回答,牛吃蔬菜和草,我们吃牛肉,就相当于我们吃了很多蔬菜。起初,我以为只是玩笑,后来又听到另一个美国人这样说,才发现很多美国人与中国人的观念不一样。他们认为蔬菜只是把胃撑大,实际上并没什么营养,全是水分而已,而肉类却全是实实在在的蛋白质,吃肉才能保证人的营养供应。当然,他们也知道蔬菜能够提供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但是他们宁愿吃维他命药片,也不肯吃多吃蔬菜,牺牲体形也在所不惜。因此在美国想保持体重,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美国的大街上经常能够见到非常非常肥胖的人,行动笨拙而迟缓,我们了解了美国人的饮食结构后才知道原因所在。
幸好,我们交流生们到美国以后都适应得比较好,起初所有人都吃不下奶酪,后来渐渐就习惯了。我们有时也给美国房东做些中国菜,里面放很多蔬菜。我们发现,美国人还是很喜欢吃中国饭的,他如果觉得你做的饭好吃,会要求你再做给他吃,这正好让我们中间有点厨艺的同学一展身手,让他们见识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多数中国菜在这里很受欢迎,不过有的也需要改良,比如菜和肉要有一定的比例,酱油要多放,等等。
饭后的甜点是美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美国家庭吃过正餐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就是吃甜点。一般在正餐撤下去后就会端上一些甜点,其中有冰激凌、蛋糕和一些不知名的小点心,吃起来味道不错,让我们感觉很受用,慢慢习惯并喜欢上了吃甜点。
快餐是美国文化的缩影,快餐文化非常能够反映美国人的做事风格。在这里快餐店随处可见,大街两旁到处都是麦当劳,必胜客,肯德基等快餐店,一个汉堡、一包薯条和一杯可乐就是一顿饭,吃起来方便,做起来容易,七八分钟就可以搞定。有时候司机甚至根本不用下车,从车窗交钱取食物马上上路,非常省事。在校园里有的会议和演讲也提供午餐,但是食物很简单,比萨、甜点、水果和咖啡就是一顿饭的全部,大家边吃边聊,轻松而惬意还不浪费时间。这点和国内明显不同,咱们中国菜好吃是勿用置疑的,但是做起来比较麻烦,吃起来规矩又太多,不如美国人这般填饱肚子即可,这可能也是快餐文化能够风靡全世界的原因吧。美国食物的味道跟国内快餐店里的差不多,但是食物的种类颇有不同,我感觉美国快餐店的食物在中国应该经过了改良,以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因为我在国内背的很多关于快餐食物的词汇,来到这边很多都用不上。
美国不愧是多元文化的国家,从饮食风味上也可见一斑。在美国校园里,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本国风味的餐馆,在校园周围可以品尝风格各异的饭菜,包括意大利菜,墨西哥菜,泰国菜,日本寿司,印度菜,当然也有中国菜。像这样的有特色风味的异国餐厅在这里很受欢迎,不但本民族的学生愿意来这里就餐,就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也想到这里品尝异国风味。当然前提是你要做好吃不习惯的准备,我的经验就是品尝的时候尽量只要一点,感觉能够适应再向餐厅多要,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也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尴尬。如果你想自己动手也非常方便,可以从超市或这些餐厅里买到做这些菜的调料,包括迷迭香,花椒,日本芥末等。超市也有各种食物的半成品,把它往微波炉或烤箱里一放,你可以朵颐大嚼了。
作者: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董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