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恒犁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伍恒犁
日期:2025-09-22 阅读:1
新闻网讯 9月22日,《山东教育报》头版刊登我校党委书记胡金焱的理论研究文章《建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 筑牢教育强国龙头》。
文章指出:高校是吸纳储备人才的“蓄水池”,是城市招才引智的“桥头堡”。打造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发展、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客观需要。青岛大学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科技创新力、社会服务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国际化的教师队伍,积极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新时代高校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一是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立德树人的思想动力。加强教师自身建设,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为魂魄,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师德、师责;以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为血肉,凭借扎实的功底、过硬的能力、勤勉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展现师才、师技;以仁爱之心、弘道追求为情感内核,用职业情怀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培育师艺、师爱。二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强化引领示范,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健全完善责任落实、教育引导、宣传激励、考核评价、监督惩处等相关制度规范,强化全方位管理。三是推进教师思政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形成以教师思政为牵引,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队伍思政、文化思政、学生思政环环相扣的育人体系;让教师回归教学、学生回归课堂、学院回归人才培养、高校回归教育事业,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评价为中心向以产出评价为中心转变,形成人人、时时、事事、处处育人的新格局。
以社会服务为纽带,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高校肩负着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要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加快产教研相融合。一是发挥好教师队伍在校地融合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构建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高校教师要积极投身产业研究院、高端智库、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重点区域合作布局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二是发挥好教师队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设,对接校地、汇聚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为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三是激发好教师队伍在社会服务中的赋能作用。加强学校相关部门统筹协同,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充分激发教师社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校教师要主动参与优势科研团队,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工作,通过社会服务推动教师队伍水平迈上新台阶。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应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追求卓越与开拓创新,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突破。一是打造科技领军教师队伍。发挥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下大力气引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加快实现高水平人才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二是打造一流创新教师队伍。聚焦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链,紧密结合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以科技创新机制带动有组织的科研,创新科研机构、科研平台设置与运行模式,健全考核评价与投入产出联动机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水平。三是打造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探索校地校企人才共享共育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在科研攻关中挑大梁、做主角,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大力营造人才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生态。
以国际合作为路径,建设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教师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提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新要求。一是搭建国际化舞台,提升全球影响力。实施积极的国际化战略,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形成“一国一校”“一国多校”国际合作新格局。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下大力气从全球范围内延揽优秀人才,鼓励教师到海外进修访学,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二是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赋能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加快推进学科集群发展,建立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点将制”和“揭榜制”相结合的跨学科联合攻关机制,打造一批跨学科研究团队,不断提升学校师资的整体国际化水平。三是扎根中国大地,彰显区域特色。通过增加全外文授课课程,开办国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打造国际化校园环境,营造多元文化氛围。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国际化合作,通过参与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承担“山东之窗”建设任务等契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章链接:http://www.sdjyb.com.cn/content/2025-09/22/036440.html
责任编辑: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