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我校450名志愿者保障高博...
· 我校获第56届中国高博会...
· 学校组织召开医学发展战...
· 青岛大学第一届理事会第...
· 学校举行大学生红色文化展演
· 2021届青岛大学纺织服装...
· 重庆市就业系统领导干部...
· 我校与国家体育总局、海...
文化学术
· 我校博士研究生葛新瑞在...
· 华中科技大学李文龙教授...
· 浙江农林大学孙庆丰教授...
· 物理科学学院李洪森、陈...
· 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受邀...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金...
· 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光亭、...
· 厦门大学李书昊博士受邀...
综合新闻
· 我校举行大学生权益维护...
· 【党史学习教育】学校组...
· 学校举办第七届“永旺杯...
· 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
· 我校威海创新研究院参加2...
· 学校举办“爱心助学,学...
· 省教育厅第三轮安全督导...
· 学校举行第五届大学生决...
  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工作研究>>正文

躁动后的沉思——有感于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日期:2008-10-28      来源:      作者:     编辑:       阅读:1

2008年10月6~8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皇家科学院先后公布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奖者名单。三项自然科学大奖分别奖给了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的九位科学家。其中日本有三位科学家在物理学、化学奖中获奖,这是空前的,他们与美国这次“打”成了平手,都有三人占据获奖席位,我想日本人会感觉到自豪。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陈佳洱等向中央及科技界疾呼:“中国需要诺贝尔”。他们的呼吁是基于对诺贝尔奖的综合性、国际性、权威性的认识,是以此作为中国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一条高层次通道,来鼓励全国科技界向诺贝尔奖攀登。老科学家们出于高度历史责任感的呼吁,没成想会演变成了“中国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场与“李约瑟难题”(即“中国近代为何科技落后了?”)相伴的大讨论或大争论。参与讨论的人许多是认真地分析我们与世界科技的差距,积极地提出缩小差距的建议;但也有些人则是明显的、无知的躁动,带着沮丧、悲观、埋怨甚至发泄的情绪,更有甚者竟贬低诺贝尔奖的科学价值,而耍起阿Q精神。这一场讨论或争论断断续续持续了近十年,其实没什么结果。人们从严酷的现实中似乎冷静了下来,与其争辩是非,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奋发图强,因为诺贝尔奖是不会怜悯与恩赐科学落后国家的。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我在每年十月也都关注诺贝尔奖,把获奖资料保存下来,以便从中阅读后获得一点感悟。现在,我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从1901年至2008年获奖的国家和获奖人数的分布统计出来,或许能使我们看出我们与世界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

(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三项奖均曾获得的国家有12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含前苏联,下同)、日本、意大利、瑞士、丹麦、奥地利、加拿大、荷兰。

(二)物理学奖(1916、1931、1934、1940~1942年未颁奖)获奖国家16个,获奖人数179人(有2人为双重国籍,各记获奖国家一次):美国83人、德国23人、英国20人、法国11人、俄罗斯9人、荷兰8人、日本4人、瑞典4人、意大利3人、瑞士3人、丹麦3人、奥地利3人、加拿大2人、印度1人、爱尔兰1人、巴基斯坦1人。

(三)化学奖(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2年未颁奖)获奖国家21个,获奖人数153人:美国58人、德国29人、英国25人、法国8人、瑞士6人、日本5人、瑞典4人、加拿大3人、奥地利2人、以色列2人、匈牙利1人、俄罗斯1人、芬兰1人、捷克1人、意大利1人、挪威1人、阿根廷1人、澳大利亚1人、比利时1人、丹麦1人、荷兰1人。

(四)生理学或医学奖(1915—1918、1921、1925、1940~1942年未颁奖)获奖国家20个,获奖人数191人:美国91人、英国22人、德国16人、法国10人、瑞典8人、瑞士6人、丹麦5人、澳大利亚5人、奥地利4人、比利时4人、意大利3人、加拿大2人、荷兰2人、俄罗斯2人、西班牙1人、匈牙利1人、阿根廷1人、葡萄牙1人、南非1人、日本1人。

在分析逐年获奖资料后,我们可以看清这样几点:一、欧美洲国家是获奖的主要分布国家,亚洲、非洲、澳洲除日本外均为零星分布。二、在二战以前,德、英、法获奖次数居优势,特别是在化学奖中德国优势明显;二战以后美国在三项大奖中优势突出涌现,位列全球之最。三、二战以前获奖多为单人、单项,二战以后多见合作性研究,故一项奖多见2~3人共享奖项。四、获奖次数很少的那些国家,其获得者多在科技先进国家从事科研工作,且多与科技先进国家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五、科技先进的国家,如美、德、英、法在自然科学三项奖项中均位列世界前列,充分说明他们的科技水平在各领域都保持领先地位。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共同特征,是研究成果的原始性创新。它显示的实践性、前瞻性,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深入。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具有科学革命的性质。自然科学奖和文学奖不同,获奖的成果都要经过实践和实验的严格检验并为世界科学共同体认可。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科学家的重要成果常常需要等待若干年岁月的检验。例如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还是姑娘时就在研究玉米中发现了“移动的控制基因”,五十年代初发表自己的遗传新学说。后来,经过六、七十年代人们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体中发现了基因的插入序列、转位子等基因移动成分,才被科学共同体所承认。当1983年她获得诺贝尔奖时,已是年过八旬的老妪了。所幸她健在人世,否则她就不能获此殊荣了,因为诺贝尔奖有规定,是不授予遗世科学家的。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南部阳一郎已是87岁高龄,他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给出了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数学模型。根据他的理论,目前有关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所有理论中几乎都渗入了他的研究成果。再如同为今年物理学奖得主的小林诚和益川敏英,1972年就在标准模型框架下,对特定的对称破缺的起源给出了解释。三十多年来,根据他们的“预言”,夸克这一基本粒子被逐渐发现,近年来他们二人的理论又进一步得到实验证实。今年化学奖得主之一的下村修(日)1962年就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四十多年来他的发现经过了沙尔菲和钱永健两位美国科学家的推广应用研究,揭示了绿色荧光蛋白发光的特性和机制,并在生物示踪方面展示了它极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荧光可以在分子和细胞层次见到化学反应过程。

认真冷静地分析一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欧美有些著名大学获奖者集中,有的甚至被称为“诺贝尔工厂”?除了那里具有较好的科研设备和条件外,就是因为有些后来的获奖者有机会成为前获奖者的同事或学生,利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开拓,人们称这是一条“登上领奖台的红地毯”,也是一条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捷径”。比如劳厄利用1901年首届物理学奖伦琴发现的X射线,做了晶体X射线衍射现象的研究,荣获1914年诺奖。以后多年又利用劳厄的成果探讨生物体物质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研究化学键的性质和复杂分子结构,发现了球状蛋白结构,相继产生了多项诺贝尔化学奖。杨振宁当年到美国找的导师就是1938年诺奖得主、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崔琦获得1998年物理奖时,他对记者说,他从事物理学研究是受到杨振宁、李政道的影响。

设法参加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的学术活动,无疑也是获取思想启发和获奖机遇的难得场合。例如物理学家海森堡、泡利,他们年轻时就是一次专程到德国去打听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玻尔的演讲时,由于在会上发表了不同观点,被玻尔邀请到哥本哈根去一起从事研究,后来海森堡因创建量子力学、泡利因发现不相容原理分别在1932年、194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还有一个情况值得重视,就是现代高科技成果常常产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线上,因此不同学科专家的合作研究、相互切磋,容易探出新路,取得诺贝尔级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就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共同攻关,取得划时代的发现,共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

对诺贝尔奖,国人有所期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研究水平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象征。然而,企盼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需要的是将其化为动力。躁动是科学的大忌,优秀的研究成果产生须假以时日,世界科学共同体认证需要的是科学事实,而不是虚假妄言。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