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3-10-16 阅读:1

10月9日上午,在庆祝合并办学1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中,担任《青大之歌》合唱指挥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在体育场休息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了他为我校校歌作曲的感想及对我校艺术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期望。
记者:请您谈谈青大校歌乐曲的创作经过。
徐沛东:青岛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校,我很荣幸应邀为青大校歌作曲。大家知道,我主要是写通俗音乐的,这一类的歌曲很少写,为校歌谱曲还是第一次,原因是这类歌曲音乐形象难以捕捉,而音乐语言、结构、形态等要求难度又很高。因此,创作压力很大,在接受任务后的两个多月里,一直不知从哪儿下手,其间,调查研究了多家名校的校歌。《青大之歌》的最后完成,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歌词写得巧,经过多次修改,把学校标志性的内容都写进去了,既包涵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时代气息,为曲作提供了创作基础和空间;二是,我曾经两次来过青大,感受到了学校的变化,美丽的校园面对大海,朝气之外更有眼界的开阔,这对乐曲的创作增添了动力。
记者:您第一次为校歌谱曲,它和您作的其他歌曲有什么不同?
徐沛东:就创作来说,流行歌曲的量很大,它可能成功,但也可能不成功,但校歌只一首,不能失败;流行歌曲从创作到演唱具有功利性,演唱时还有明星效应,而校歌属于群众艺术,它既要抽象又要具体,还要有文化感、知识感、年轻人的时代感,有利于传唱并随历史延伸,而且又能鼓舞人的精神。流行歌曲和校歌在音乐语言、音乐结构、音乐表现形态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在《青大之歌》的音乐创作上,采用了交响合唱的写法,速度比进行曲稍快,从演唱的效果看,还是不错的,同时我也看到,校歌已在学子中传唱开来。
记者:今晚您将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今后您将常来学校授课或讲座吗?
徐沛东:青岛大学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包括你们的剧院,有海纳百川的大气。我也参观过学校的音乐教学,气氛比较好,山东对艺术教育很重视,青岛更加重视。我很荣幸被聘为客座教授,我和你们艺术剧院陶亚兵院长也是同学,我想,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来的,以专题的形式搞一些讲座。但我不是搞教育的,不可能把工作做得很系统。
记者:您对音乐教学和人才培养有什么好的设想或建议?
徐沛东: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对艺术的感觉力,强调发挥学生的适应性、创造性,加强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要"好高",要非常务实地打好基础,另外要为学生的出路拓展空间,不要局限于地方,要争取向更高层次的院校输送人才,这同样能为学校争得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