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讯 3月19日下午,参加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的代表们分成10个代表团,认真讨论审议党委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以及关于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报告。夏临华、王安民等校党政领导分别参加了各代表团的讨论。
代表们普遍认为,夏临华同志代表校党委所作的题为《推进科学发展 壮大办学实力 为建设国内知名高水平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方取得的显著成绩,总结了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分析了学校今后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挑战和困难,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
代表们围绕大会提出的“育人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加强内涵建设”、增强“三个意识”等,结合各自所在学院、部门、单位的实际,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报告提出的“不断增强发展机遇意识、承担责任意识和工作创新意识”,是一大亮点,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们一致认为,“三个意识”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校党委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代表们认为,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改革创新精神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打破妨碍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勇于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今后,要把“三个意识”化为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干劲和拼劲。
第一代表团(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成教学院):代表们结合各学院实际,就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地方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可行性建议;还就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教职工待遇、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夏临华书记在参加第一代表团时,就代表们提出的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进学科发展、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等问题指出,我校引进人才工作有很好的有利条件,今后我们要做好“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这篇文章,着力做好人才工作。要注意利用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有关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要以创新思维来考虑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从实际出发,挖掘潜力,突出特色。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政策,争取项目。面临国家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形势,要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二代表团(医学院):代表们认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对医学院今后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要抓住机遇,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代表们围绕强化医学教育特色,改善医学人文环境,强化实验、实践环节条件建设与过程管理,合理调节研究生生源结构,改进和加强留学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等积极献言献策;就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促进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合理整合校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王安民校长参加了第二代表团的讨论,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指出,要正确看待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找到今后的发展路径;“十二五”时期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推动学校朝既定目标迈进。针对代表们提出的学院目前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他说,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解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他鼓励大家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为学院建设发展做贡献。
第三代表团(校部第一党总支、校部第三党总支、离退休党总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代表们一致认为,夏临华同志代表第一届党委所作的报告,回顾了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成绩,总结了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为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是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报告用一部分的篇幅对学校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突出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要完成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讨论中,代表们还就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第四代表团(师范学院):代表们认为,报告特别强调了谋划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要求把目光放在“发展”上,设定的目标催人奋进;报告还特别强调了优化办学结构、发展方式向内涵发展转变;“育人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以及“三个意识”等一系列关键词句,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关于师范教育,报告给予充分肯定,为师范学院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代表们一致表示,今后应进一步增强“发展机遇意识、承担责任意识、工作创新意识”,科学认识机遇,并把握好利用好机遇,找到推进学院事业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夏临华在听取了该代表团的发言后指出,作为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我校有独特的优势,师范学院在服务地方方面大有可为。谈到学科建设,他说,师范学院要争取在教师教育特色方面有更大发展。
第五代表团(国际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学院、东校区管理办公室和高等职业教育事务管理办公室):代表们普遍认为,校党委工作报告体现了“实”、“准”、“真”的特点。代表们着重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进行了讨论,认为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增强学科和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专业调整要提高灵活性,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并且要突出特色专业,大力发展新兴专业,提高竞争力。
第六代表团(纺织服装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体育教学部):代表们在讨论中谈到,要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势在必行。“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项有关政策,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学院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加强学科建设要挖掘潜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多出标志性成果,发挥学校科技园的作用,进行科技开发、科技孵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同时要注重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
第七代表团(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代表们建议,学校今后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盘活办学资源;加强工科建设,加强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把握机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主动适应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青年教师培养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第八代表团(校部第二党总支、后勤党总支、校办企业集团党总支):“育人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他们谈到,报告提出的“人才强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划发展的思路。目前我校亟需引进高层次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做到人尽其能。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全面落实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多样化人才观、终身学习观、系统培养观。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在专业建设上,应更加注重专业对学生成才的适应性、增强专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关于科研工作,有的代表建议将学校的专业实验平台与科研平台对接,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在实验室的建、管、用方面积极探索,争取为青年教师、本科生搭建更好的实验平台,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九代表团(文学院、外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代表们在讨论中提出如下建议:学科发展要找准突破口,突出特色和优势。比如中文、德语、韩语、美术、音乐等相关学科和专业,我校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优势。学校应坚持走特色学科发展之路,加大对文科专业的投入力度;要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我校丰厚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积极扩大学校的国内外知名度;采取具体措施,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第十代表团(国际商学院、旅游学院):代表们一致表示,这次党代会将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大家的精气神调动起来。他们表示要坚持育人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改革创新,为实现到2015年跻身国内知名高水平综合大学行列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代表们还就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发表了意见和建议。代表们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学风、教风建设以及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建设。代表们还就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校院关系、引进人才、经费合理使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学院凝聚力向心力等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