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学校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战略,围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两个中心,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提升等四大工程,积极探索综合环境下的本科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质量工程:注重培育与建设,标志性教学成果突出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面落实《青岛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坚持“强化基础、重视培育、突出特色、重在建设”的原则,截止到2009年末,共承担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4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9项,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建设任务。到2010年底,承担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将超过百项。
到2009年底,我校建成朝鲜语、自动化、纺织工程、临床医学、汉语言文学5个国家特色专业,有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有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区和复合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影像解剖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3门国家精品课程,有20门省级精品课程;有26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财务会计实务与实训》被评为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生理学》被批准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课程为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有4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此外,“十一五”期间,我校有16位专家先后被聘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位教师当选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在四年一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申报的“坚持‘三结合’,实现‘三转变’——地方综合大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和“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2项成果双双获奖,这是我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总数和获奖等次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此外,11部教材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奖。
培养模式:注重实践与创新,深化教学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和确保质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学校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发挥学校综合大学优势,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平台+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打通不同学院相同专业类下各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实现了相同专业类下各专业学科类选修课共享。探索实施“其他专业+语言类专业”、“其他专业+管理类专业”等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行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制定了《青岛大学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管理规定》,在绝大部分专业中开展了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扩大了双专业、双学位的实施范围。“十一”五以来,已有30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双专业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转专业的比例,允许转专业学生的比例从5%提高到20%,尊重了学生学习兴趣。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辅修教学计划。
加强通识教育。制定青岛大学通识教育规范,实施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程建设工程,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通识教育精品选修课程。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设了3期实验班,重点建设了《经典导读与文化传承》、《创新思维的培养》、《琴棋书画》、《综合素质实训》四门课程。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实施《青岛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制度》,把创新实践学分作为毕业要求写入教学计划,学生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获得至少3个学分才能毕业。深化“三结合、三转变”的实验教学理念,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课程实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由基础验证实验向综合应用实验转变,由规定性实验向自主性实验转变,由传统型实验向开放型实验转变,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定实施《青岛大学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管理办法》,2008年以来共立项765个学生课题,近两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5%。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校级竞赛等渠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锻炼。
教学质量:严抓主要关口,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紧紧抓住招生、培养、就业等主要关口,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注重学生入校关口。在招生工作中坚持稳定招生规模,不断优化招生结构,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在招生批次中,我校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其中在25个省份为一批次招生;在招生结构上,一方面逐步加大本科招生数量,另一方面逐步增加外省生源的投放。2010年,我校计划招生8700人,其中本科为8100人,本科招生数量占93.1%;在山东省外计划招生1690人,占到了本科招生计划的20.9%。2009年在山东省一批次文理科录取分数线超过省重点线9分和16分,面向青岛市生源招生的二批次录取分数线超过了二批本科线15分和7分,三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双双超过二本线,录取分数线创历史新高。
注重学生培养关口。强化学业管理,加强学风建设,在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中试行跟班试读与退学试读制度。对凡有不及格课程的学生一律给予成绩警告,并且通知家长,建立起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关注学生成长的良好机制。
注重课程质量关口。发挥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制定实施了青岛大学加强重点课程的规定,加强对学生重点课程学习的辅导,每两周增加一次习题答疑课;推动研究型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加强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大力开展课程质量管理试点工作,推进课程质量管理重心下移。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十一五”以来,学校近四分之一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近四年应届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2.93%、89.4%、87.04%和85%;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2008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74项,其中国家级200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在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各1项;在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