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大鹏 随欣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刘毅 编审:宋佐东
日期:2018-10-24 阅读:1
新闻网讯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两场卓越讲坛。
10月18日,美国东北大学副教授张可作题为《Making Oligonucleotides Better Biopharmaceuticals with Brush Polymers》的学术报告。学院院长丛海林主持报告会。
张可讲述了一种新型的短链核酸传递策略,利用聚合物刷的空间阻碍作用可以阻止短链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少短链核酸在治疗中的负面影响。
张可于2009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师从Karen Wooley教授,后加入美国西北大学Chad Mirkin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美国东北大学。其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纳米生物材料,近几年来在JACS,Angew, Chem,PNA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AREER 奖和美国化学会PMSE 杰出青年研究员奖等。
10月22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ACS Nano主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Paul S.Weiss教授作题为《Nanotechnology Approaches to Biological Heterogeneity and Cellular Therapies》的学术报告。丛海林主持报告会。
Weiss简单介绍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的功能和故障,操纵微生物运用纳米技术,以及酰胺氢键可视化、分子交换等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其团队建立神经递质芯片项目,用以映射脑中的动态化学活性,研发了一种可以在体内实现信号转导的场效应晶体管,并详细讲述该芯片作用原理和可行性等内容。
Paul S.Weiss是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化学会、美国物理学会、IEEE、中国化学会等多个学会荣誉会士,长期从事表面和超分子组装体的原子尺度化学、光学、力学和电子学特性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展了新的技术提高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化学识别特性,并将这些技术用于催化、自组装、生命体系、分子电子学和纳米电子学的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还致力于利用自组装技术减小纳米加工的尺寸并提高纳米加工的化学特异性。Weiss教授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是超过20项专利的主要发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