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青岛市青岛大学企业家联...
· 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
· 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
· 校领导会见中国法学会案...
· 校长魏志强到马克思主义...
· 我校举办医学发展领导小...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带队调...
文化学术
· 学校举办2024杂化材料国...
· 我校教师黄军荣获民建中...
· 艺术学院获得一项国家艺...
· 物理科学学院张永成团队...
· 纺织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发...
·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
· 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和亓...
· 我校获评省教育厅专项内...
综合新闻
· 我校教育培训事业驶入高...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2...
· 校领导参加物理科学学院...
· 校领导巡听电气工程学院...
· 校领导巡听督学环境与地...
· 学校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
· 我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
· 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学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文化学术>>正文

我校科研团队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作者:      来源:      编辑:郭书君        日期:2020-12-23     阅读:1

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物理科学学院李强、李洪森教授在顶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原位磁性监测技术揭示Fe3O4的额外容量主要来源, 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空间电荷存储机制,明确了电子存储位置。

该项研究突破了对传统锂离子电池储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认知,聚焦过渡族金属化合物储能机制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原位磁性监测技术,基于自旋电子学理论揭示了过渡族金属化合物Fe3O4的额外容量主要来源于过渡族金属Fe纳米颗粒表面的自旋极化电容,并证明这种空间电荷储锂电容广泛存在于各种过渡族金属化合物中,其中费米面处3d电子高电子态密度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进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比商业化石墨具有更高容量的负极材料正不断被探索。其中一些负极材料的容量超过了传统储锂机制(插层、合金化和转换)所预测的理论值。这一现象困扰了储能领域近20年,被众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为了揭示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国际能源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对该现象提出了多种不同理论解释,如电极表面电解质衍生层的形成与分解、含锂物质的氧化反应、空间电荷存储等。然而由于电极材料界面处的复杂性超出常规设备的测试能力,其蕴藏的储能机制始终处于争议中。为了解决这个科学争议问题,青岛大学能源物理团队师生历时三年有余,坚持不懈,从软件到硬件、从材料到器件、从理论到实验,多方面攻坚克难,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

该项成果的研究不仅为设计下一代高密度储电容能器件指明了方向,也为能源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测试分析技术,在产业化方面的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青岛大学研究团队将继续聚焦探索解决储能科学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争取基于该项成果的具有超快存储且大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早日登陆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