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胡金焱为校院两级党委理...
· 山东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
· 海尔集团一行来访我校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不负韶华担使命 巾帼花开...
· 滨州医学院一行来访我校
· 青大师生热议全国两会精神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文化学术
· 我校物理科学学院龙云泽...
· 我校附属医院李树法教授...
· 我校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
· 我校物理科学学院学生在...
· 学校获批省级未来技术学...
· 我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 我校宿杰、曹明惠课题组...
· 我校教师朱玉坤在Advance...
综合新闻
· 民盟青岛大学基层委荣获...
· 线上+线下,上好开学安全...
· 我校一教师党支部入选第...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 我校留学生参加上合示范...
· 我校举办“食安四季”系...
· 校领导带队走访校友企业...
· 102岁老教授辞世后捐献遗...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泗水媒体报道我校驻泗水县圣水峪镇庠厂村第一书记工作队

日期:2019-12-17      来源:      作者:     编辑:李鹏       阅读:1

新闻网讯 近日,泗水县委机关报《泗水大众》日报报道了我校驻泗水县圣水峪镇庠厂村第一书记工作队的工作实绩,文章表示青岛大学工作队按照“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他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根基层一线,践行初心使命,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以下为报道全文:

守望尼山下的“振兴梦”

——记青岛大学驻泗水县圣水峪镇庠厂村第一书记工作队

孙涛 邵长喜 报道

泗水讯 今年4月底,省委选派到泗水县的第一书记纷纷到岗上任。按照“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他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根基层一线,践行初心使命,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群省派驻村干部中有一组特殊“搭档”,他们是焦明和亓慧。之前,他们还都曾在临沂市担任过驻村干部。他们本是青岛大学的机关干部、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坚守爱生重道的高尚情怀,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追求“真理”、启迪“未来”。

今年年初,他们再一次接过了第一书记“接力棒”,组成了第一书记工作队,分配到了尼山脚下的省定贫困村——圣水峪镇庠厂村。其中,焦明任驻村第一书记、亓慧任驻村工作队员。

入村伊始,按照上级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相关要求,焦明和亓慧深入农户走访调研,并坚持“五必访、五必问”的工作方法,带着问题、带着想法去访民情、问民需。他们利用近3个月的时间,基本吃透了村情民意和影响村庄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他们了解到,庠厂村坐落于我县西南部,村西与曲阜市接壤,南邻尼山,东临圣源大道(512省道),北部距离日兰高速泗水出口仅有3公里,高标准公路圣尼线穿村而过。全村人口641户、2189人,党员39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195人,均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308亩,荒山面积达3400余亩,土地较为贫瘠,农业种植也以种植玉米、地瓜和花生等传统农作物为主,附加值不高、总体收入偏低,造成村集体经济薄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笔者发现,在他们的工作日志上,村情及发展规划成为了驻村“教案”的核心课题。这个课题的主旨非常明确:作为圣水峪镇第一大村,发展产业是第一要务,没有产业支撑的村庄发展就像大学课堂没有了“核心要义”,就连课堂气氛也会死气沉沉。同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更离不开强有力的党支部。就这样,他们经与村“两委”、党员干部多次研讨,广泛征求派出单位和县镇相关部门的意见,制定两年帮包规划。

一个支部就是一面战旗。几年的驻村帮扶工作经验使得焦明和亓慧明白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由于历史原因,该村党员人数少,结构老化,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党组织战斗力发挥不足,影响了全村的发展。为此,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后,从加强宣传学习入手,建立党员活动室、打造党建文化墙、整理党建工作档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又利用“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纪律作风意识。同时,通过规范化开展党课、主题党日、全体党员会等组织活动,推进学习制度常态化。今年7月份,该支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3名,9月底发展预备党员1名,均获党员群众全票通过。在此基础上,全村党员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干事创业的基础筑的更牢固。

产业发展有方向,脱贫致富有奔头。在庠厂村南的高标准公路(圣尼线)旁,亓慧指着不远处的几个建筑施工工地对笔者说:“千难万难,群众生产生活不能难。我们经过前期细致的调查研究,开启了庠厂村产业振兴的工作步伐。”今年夏秋之交,他们带领村“两委”、种植大户到青州市参加第一书记扶贫对接会,并到莒县、诸城、泰安等地考察特色种植产业,学习种植、加工经验。他们通过多方争取协调,以农业合作社、村内种植大户牵头,积极促成了该村榛子规模种植项目落地。同时,他们积极和青岛客商联系,利用该村的自然条件,引进外资投入,在村南建设桔梗加工厂,将有效解决村内妇女、老人就业问题。目前,该项目主体建设正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可解决160余人的就业问题。另外,他们还利用省派第一书记的产业项目经费,计划在圣尼线路旁建设商铺,建成后通过租赁的形式开设超市、餐馆等,发展第三产业,仅此一项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民生问题有答案,幸福日子在眼前。庠厂村地处山区,长期以来,该村村民靠自挖井饮水,村内设立7台饮水净化机,有3台能正常使用,为让群众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他们积极争取项目,挖渠埋设自来水管道16000米,圣水峪水厂建成后就能通水,改变庠厂村饮水难问题。村内道路年久失修,小街小巷还是土路泥路,今年7月以来,县交运部门入村进行道路硬化10公里,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利用省级扶贫资金,他们还要建设500平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休闲广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教育事业看长效,探索问题出实招。作为从事教育“老本行”的他们俩最明白一个道理: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优先发展教育是根治“贫穷”的良方。为此,他们始终把教育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倡导尊师重教,探索扶贫与扶志结合的脱贫道路。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他们在村里举行“庆六·一”献爱心助学活动,为该村1-6年级的小学生发放书包;秋季招生期间,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村委大院设置高考志愿咨询点,有针对性地帮助村内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探索设立了“庠厂”奖学金,自掏腰包为村内每个高考本科学生发放2000元,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今年,庠厂村首次报名参加圣水峪镇的舞蹈比赛,通过邀请老年大学的老师到村指导、组织人员进城训练、安排日常训练等措施,保证了舞蹈队顺利排练,取得了圣水峪镇舞蹈比赛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他们还利用大学的资源,邀请青岛大学医学部的专家医疗团队到庠厂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义诊活动,把健康送到山区群众家门口,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临到采访结束,沉稳儒雅的焦明告诉笔者:“其实,我们当老师的在学校里做的就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工作。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难题、守望学生成才。但现在我最幸福的事,是帮助庠厂村的父老乡亲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看着庠厂村慢慢的改变落后面貌。就是我们离开这里,我们也守望着这个尼山下的村庄越来越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