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我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校长魏志强到海慈医院调研
· 校领导会见上海政法学院客人
· 校领导带队赴市南区推进...
· 我校与埃及科技大学举行...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我校召开2024年高中校长...
· 学校召开AI供应链“校企...
文化学术
· 我校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
·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 我校研究生在首届中国研...
· 我校王风华获九三学社全...
· 化学化工学院王国明教授...
· 我校学科交叉成果发表于...
· 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在机器...
· 我校青年教师宋建军在国...
综合新闻
· 中国中检山东公司一行来...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档案馆(...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 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活动顺...
· 校领导到历史学院调研指...
· 我校成功召开2024纤维基...
· 我校智荟沙龙——第1期“...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打造通往就业之海的黄金口岸 

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3-09-09     阅读:1

1999年以来,我校的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90%;即使在面临“非典”的严峻时期,仍然取得了90.2%的一次性就业率,超出全国平均就业率30个百分点,居山东高校前列。合并办学历史仅仅10年的我校,正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就业教育”工程来着力——打造通往就业之海的黄金口岸

每年的10月初,我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荆兆勋、副校长夏临华就要忙着带领学生工作处和各学院的有关领导及老师,走访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青岛港务局、市委组织部等“用人大户”,上门推销毕业生。

把学校“锻造”的“产品”保质保量地顺利输送给用人单位这个大“市场”,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当作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和形象工程,把每一个毕业生的“出路”当作自己的事情,已经成为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的共识。

为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顺利完成从一个“大学生”到一个“准工作者”的转变,在狠抓教育质量的同时,我校从1994年开始在毕业生中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教育,内容涉及求职技巧、职业道德、就业政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逼近百万大关,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我校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就业压力。从那时开始,学校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指导,通过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实施一系列“就业教育”工程,以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

“三专化”的“全程”就业指导

“三专化”,即实现专家化、专业化、专人化的就业指导。

专家化,指邀请人力资源专家、企业家、专家、学者直接参与毕业生择业指导,对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择业行为,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调整。学校设立了“企业家·学者·人才·择业论坛”,邀请巴龙集团董事长、正大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香港国际商学院MBA暨工商研究所所长等为毕业生作专场讲座,引导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趋向合理、趋于现实,让毕业生充分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规律,指导毕业生根据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成功择业。

专业化,指邀请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设计、人才素质测评、择业技能培训等。学校邀请金前程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中方圆形象管理有限公司等为毕业生专门开设了系统讲座;邀请青岛锐致咨询策划有限公司为部分毕业生免费进行人才素质测评;会同青岛团市委在校园开办了就业辅导巡回讲座。这些都使毕业生对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综合素质有了合理定位,通过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提高了竞争择业的能力和信心。

专人化,指安排校内从事就业工作多年且责任心强的专家和老师对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学校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并通过就业心理咨询服务热线(5953102),帮助毕业生解答困惑,克服心理障碍,端正择业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学校还制定了未就业毕业生的管理办法,并安排院系专人负责,给予他们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挖掘就业潜在资源,确定最终就业方式,从而实现平稳就业和充分就业。

学校在就业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大学生涯缺乏详细的规划,对就业也没有一个相应的预期。因此,学校在实现“三专化”就业指导的同时,还开展了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整个过程的“全程指导”工程,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广度、深度、实效”的目标。

在学生一年级时,学校结合德育教学进行大学生成才教育指导,在新生中开设了《大学生涯指导》课程,教育学生从入校之初就树立起一定的就业观念,使学习有积极性和针对性。二年级重点开展素质教育竞赛活动,如计算机技能大赛、各基础科目竞赛、大学生创业工程、实行研修制等。三年级开展择业基础教育,结合大四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引导毕业生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有关专业技能,如获得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各种专业技术等级证、驾照等,以全面提高竞争实力。四年级系统地讲授有关就业政策、择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对学生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择业价值取向引导、正确的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学校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并列为毕业生必修课,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再局限于提供信息和指导择业,而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比如,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从就业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科目、选修和必修内容进行指导。学校开展的就业教育课已成为最受大四生欢迎的课程,甚至有好多大二、大三的学生都赶来旁听。为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系统指导,学校编制了毕业生《择业年历》,以日历的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服务;在校报上开辟《就业导航》专栏,连续刊登系列就业辅导讲座——《最后一课:大学生职业化培训》。这些措施在校内引起了热烈反响,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基地建设”、“导师推荐”、“诚信”——三大工程筑起“真实、名师、诚信”的就业推荐工作体系

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实施了“基地建设”工程,与巴龙集团等企业联合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基地化。就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吸纳专业人才、提供毕业生系统实习机会、反馈企业对人才需求信息、资助优秀毕业生、共同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的运行机制。除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上门推销毕业生、邀请用人单位入校招聘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省市人才交流会,组织学生现场给用人单位发送学校专业和毕业生情况介绍,挖掘潜在的就业市场;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毕业生资源,为用人单位确定招聘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学校推行导师推荐制,由了解毕业生的导师和专业教师对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发表论文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藉导师和专业教师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望,给优秀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遇。

学校还施行了毕业生就业诚信制度,倡导诚实信用原则,建立诚信档案,加强信用监督。一方面对毕业生的自荐材料、推荐材料和考察材料严格审核,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对伪造证件证书、篡改成绩和履历等危害学校声誉和用人单位利益的行为严肃处理,并将毕业生的诚信度向用人单位公开,同时对造成工作失误的有关院系当事人通报批评;另一方面,对“脚踏几只船”和拒不服从用人单位岗位安排而随意违约的毕业生,学校不予以推荐和鉴证。

开通“绿色通道”,落实“首接负责制”、“组织责任制”、“信息反馈制”,让就业服务“细、准、快”

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目标是“细致、准确、快速”。为拓宽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确保毕业生掌握充足的就业岗位信息,学校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

学校开通了就业网站(http://xgzx.qdu.edu.cn),开展网上就业指导与服务;定期编制《毕业生供需信息》简报,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准确的招聘信息;采取学校与社会联办的方式,与青岛市人事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举办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成为形成毕业生信息流、人才流的有效载体;常年举办小型的、分类的、固定的洽谈会,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为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择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毕业生提供无障碍和全天候咨询服务,实现零拒绝服务,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有的院系领导亲自组织带领毕业生赴外地用人单位参加面试和进行推荐。

在防治非典期间,由于受非典疫情影响,人才市场取消招聘活动,学生无法外出联系工作,于是学校投入一定人力、物力,与青岛市各区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了人事代理推荐业务;与青岛市中高级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建立了安排就业业务关系;在《青岛财经日报》开展免费为毕业生刊登个人求职简历业务;开展就业过程的法律咨询服务,使毕业生树立法律意识,明确择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积极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

学校还在就业服务工作中定下三大“制度”。一是“首接负责制”。对第一个接待有困难的毕业生咨询的工作人员,要求一接到底,热忱服务,切实帮助毕业生排忧解难,直至毕业生感到满意为止,不得推诿、难为、拒绝,并将毕业生的满意度列入对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中。二是“组织责任制”。各院系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等各方面的作用,具体掌握毕业生尤其是未就业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及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他们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择业观实现就业;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家长、校友及当年已就业毕业生等多方力量,充分挖掘就业潜能,拓宽就业渠道。三是“信息反馈制”。学生处对2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价调查,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反馈和人才战略变化分析,归结出社会急需人才的11种类型和市场对课程设置的30条建议,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依据。

实施“就业评估”工程,落实“就业管理”制度,使就业管理工作实现“高标准、规范化、法制化”

在“就业评估”工程中,学校制定了《青岛大学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细则》,分十个方面对就业工作进行量化,并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建立评优表彰制度,重点抓好两率(考研率、就业率)的提高,并将两率作为评价就业工作和学风建设的主要参考标准。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充分调动了各院、系的积极性,发挥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科建设和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