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3-03-04 阅读:1
2月27日,学校举行了2003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校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学生处处长陈红军(以下简称陈)。
记: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
陈:2003年是全国扩招后第一批大学生就业的高峰年,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此,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宽松的政策氛围和空间,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一方面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用人单位的新进入人员以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优先。
记: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有哪些特点?
陈:大致有七个特点:一是从需求人才的学历层次来看,毕业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需求整体相对平衡,但局部存在严重失衡。表现为区域失衡(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的需求失衡),专业失衡(冷门专业的需求量非常低,传统的热门专业有可能走向低谷),流向失衡(人才流向集中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二是没有专业特色和技能的专科生和高职生就业困难,但是具有专业和职业技能的专科生和高职生就业形势看好,比如模具、贸易、酒店管理等专业。三是出国、考研、专升本等学生人数增加,以学代业成为目前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今年我校报名考研的同学近60%,以往年的情况看约有七成的同学仍要回到就业的大军中来,这部分同学必须要有考研就业两不误的心态。四是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倍受青睐,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和打工经验、获得较高级别证书、担任学生干部、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毕业生比较受欢迎。五是三资、私营企业需求人才量相对增加,毕业生到民企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增强,但到西部就业、到落后地区就业仍未能形成氛围。六是历年来我校毕业生有70%留在青岛工作但随着青岛经济的发展和申奥成功,青岛已成为全国大学生就业的热点城市之一。从青岛市人才交流会情况看,有70%的毕业生来自青岛市以外高校,这对我校毕业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七是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虽有所调整但仍然偏高。有些同学的择业期望值仍停留在高收入、发达城市或沿海开放城市、大企业或事业单位等,以至于错失良机,最后进入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大军中。
记: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1)根据多途径就业思路,切实推行导师推荐制,充分挖掘就业过程中的潜在资源,利用导师的社会声望,为优秀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拓宽网上就业市场,逐步提高我校就业网的实效性,实现对外互动交流,帮助毕业生全面掌握就业信息和就业动态。(2)根据多区域就业思路,结合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在南方、北方及西部等人才网站充分做好我校毕业生资源的宣传工作,开拓人才市场,邀请更多用人单位到我校招聘学生,实现就业分流。(3)根据多形式就业思路,建立与用人单位联系制度,如走访制度、实习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定期邀请企业人才、战略专家和创业型人才,给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成才指导,帮助毕业生掌握应聘技巧,调整观念,树立人才竞争意识,形成毕业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更多地从事到个体和私营经济中,实现创造性就业。
记:毕业生择业应注意哪些问题?
陈: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不断调整期望值,对自己合理定位,实现多元化、多区域、多渠道就业。鼓励毕业生到青岛市以外就业,到西部就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不少毕业生选择了专升本、考研或出国留学深造之路,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一些开拓精神和果敢行动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面临的还是直接就业的选择。这部分同学尤其要注意调整好心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丢掉不切实际的择业期望,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成功的机会。不要被虚荣心所左右,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固然好,一时找不到,先有份工作干,积累了经验再重新择业,或有点积蓄再考研深造都是可以的。能在大城市、大公司就业固然不错,留不下、进不去就要面对现实,到非公有企业去、到基层去,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和单位去,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