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3-11-26 阅读:1
“中国文化论坛”、“院士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庆祝合并组建十周年之际,青大校园迎来了“学术金秋”。一场接一场的学术讲座,使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氛围。
或许,很多年以后,学子的脑海中依然会珍藏着这样一幅场景:下课铃声响后,同学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赶往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或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记得一次讲座结束后,特别让记者动容的是一个同学手握着写得满满的十几张纸,脸上溢出的是那分汲取了思想与精神营养后的满足……
学术讲座成了飘扬在校园里的一条耀目彩带。这道绚丽的文化景观,给大学校园带来了什么?
传播人文和科学的精神
在这个寒意陡峭的秋尽冬接之际,许多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声名远扬的大师级人物走进了青大园,面对面地和学子们交流。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瀛以及刘增人、刘忠世等校内专家、学者也推出了一系列精彩讲座。
先是远道而来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还没洗去一路风尘就在校园解读我国社会结构变化;接着,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和大学人文教育研究的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与大学生们畅谈了“大学生需要什么”;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我校艺术学院院长陶亚兵在“院长风采展”论坛中为学子介绍音乐及乐器的起源和发展;“海派作家”陈伯海、蒋凡也来了,广大文学爱好者们因此有幸亲耳聆听了文坛学者的声音;11月20日晚,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又请来了北大中文系的温儒敏教授阐述“鲁迅问题仍在纠缠着我们”。接下来,全国高等教育专家、东南大学教务长陈怡先生也将做客青大园,就“文化·中国文化·大学文化”与广大学子进行一番思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虚拟手术仿真研究与机关技术》、《神通广大的人工晶体》……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的“前沿”学术海报一出现,总会吸引众多学子前往旁听,人满为患的场景一次次上演。讲座成了展示校园文化的一张生动的“脸”。
讲座的背后闪烁出一种精神的光芒——人文与科学的种子将扎根于每个听讲同学的心间。这些文化学术淬砺了大学精神,凝聚起了一座大学的精神磁场,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书香之气。
学子的“第二课堂”
校内外的名家学者纷纷亮相,内容繁多的学术讲座纷纷登场——这一切给大学生带来了什么?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这些讲座开拓了大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在走出课堂之后还可以投身于另一个有着无限 “精神引力”的第二课堂。在那里,可以汲取到文学、艺术、科学等健康成长所需的“精神养分”。
校团委副书记吴绪永在谈及学术讲座之于学子的意义时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专业课程就像米饭、馒头等主食,而一个个不同层面的讲座就如同副食,营养均衡人才会健康。他说,这些讲座完善了大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不少同学与记者谈到,参加学术讲座不为获取单纯的学科知识,而是为获取一种发现、解决的方法和思维方式。10月24日晚,自动化学院的李国亮在听完系统工程学博士、商学院管理学系主任胡劲松教授所作的“系统工程学理论”报告后对记者说:“现在很多大学生知识结构失衡,很多理科生写实验报告时错字百出,不少文科生则对电脑一知半解,都不能以全局眼光思考问题。这次胡教授提出用系统(全局)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使我感触很深,令我学会了一种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听完张岂之先生的讲座之后,一位大一新生兴奋地对记者说出的一番话。他说,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给自己指点了“迷津”,廓清了前行的方向,也给自己带来思想震撼。透过学子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可以看出这些讲座之于学子在学识与思想上的双重启蒙意义——讲座与学子的思想形成互动共鸣,学子从学者身上也学到了一种风范,学到一些无法量化的精神财富。法学院王明同学对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 10月24日,在郑杭生先生关于“社会结构变化”的讲座中,有同学提问: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郑教授回答:爱国、有责任心、有知识,身体健康。话音甫落,全场掌声雷动。在那一刻,他说,他感受到这位学者身上所散发出的一种人格力量,心中被一种暖暖的东西撞击着。
“大师他们风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通过亲近大师,学生很容易对大师产生赞同、钦佩的感情,进而仿效大师,这足以影响一名学生一生的发展。”以上这段话是文学院新闻传播系2001级学生崔娜在听完“大学生需要什么”讲座之后写出的一些感想。她的这番话道出了大多数同学的心声。
衍生了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
有人说,大学是思想的摇篮。由此观之,这孕育思想的摇篮必须有活跃、沃实的土壤。各种学术讲座的次第上演,不仅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还使校园文化生态呈现出“花样年华”般的繁荣。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纵览遍布在校园各个角落里的学术报告海报,就可以发现学术金秋的一个重要特点:内容多元化,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让每一个青大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各取所需。如此丰盛的“学术自助餐”,不仅让学子们喜上眉梢,也衍生出了一种活跃的文化生态环境。
我校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继训教授认为,大学在研究与教学之间,还应有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活动,这种生活常常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行。可以说,学术传播与知识讲座就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他说,学术讲座还给校园文化作了一个生动直观的注脚。花样繁多的论坛、研讨会能促进我校文化风格的养成,也可以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根脉。他还认为,学术讲座应该兼具高雅性与通俗性,坚持朴实的学术风气,聘请的讲座者应该具备一种将高深专业知识化为通俗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不应该将讲座办成一个卖弄学问以至曲高和寡应者寥寥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