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青岛市青岛大学企业家联...
· 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
· 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
· 校领导会见中国法学会案...
· 校长魏志强到马克思主义...
· 我校举办医学发展领导小...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带队调...
文化学术
· 学校举办2024杂化材料国...
· 我校教师黄军荣获民建中...
· 艺术学院获得一项国家艺...
· 物理科学学院张永成团队...
· 纺织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发...
·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
· 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和亓...
· 我校获评省教育厅专项内...
综合新闻
· 我校教育培训事业驶入高...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2...
· 校领导参加物理科学学院...
· 校领导巡听电气工程学院...
· 校领导巡听督学环境与地...
· 学校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
· 我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
· 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汗水:成功的最好注脚——信息工程学院数学建模小组夺魁记

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3-12-03     阅读:1

2003年9月22日,校园里像以往一样平静。在西院信息工程学院楼的西北角一个挂着“创新试验室”金铜色牌子的小屋里,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赵 和同班同学孙军、刘荣杰三人正围聚在一起,时而点点鼠标,时而拿起笔演算。原来,他们正在参加一场全国规模的赛事——以“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为竞赛宗旨的“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当天,比赛在全国各高校拉开了大幕,5000余支参赛队展开了一场智慧与意志力的比拼。3天之后的25日上午9点多,当长达18页的论文通过E—mail和特快专递邮寄到目的地时,他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17天之后的10月9日下午,他们接到了去济南参加答辩的通知。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的鲜红证书就飞到了青岛大学,飞到了他们手中。

在这场智慧与意志的比拼中,他们一直笑到了最后。

还算“酷”的暑假

说起来这次比赛还是在今年6月底。一天,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陈崇研把他们三个叫到了一起,告诉他们要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比赛。尽管当时都很忙,他们也没有丝毫的犹豫,接下了这个并不是很多人能干得了的“活”。就在走出团总支办公室的一刻起,他们三个的内心里就已立下了一道“军令状”——一定要不辱使命,为学校争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为这个“军令状”付出了全力——40多天的酷暑中,他们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和理工学院数学系的赵维加、信息工程学院的许曰滨两位老师一起,为几个小数据的差别而争论不休,而这一呆就是40多天。在这期间,学院组织的10多支参赛队伍中有几支悄悄瓦解、散伙了,但毅力和自信始终鼓励着他们三个坚持到最后。暑假里,他们没有抽出时间回家看望一下父母,只是给家里打了几个平安电话,有人直到开学之前的一个周末,才匆匆赶回家,在家呆了不到一天就坐上了回青岛的火车。谈到这些“牺牲”,他们淡然一笑,扔给记者一句话:夺得了成绩,就是对父母和学校最大的回报。

1+1+1>3

在竞赛的三天时间里,他们脑子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仅睡了不足10几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有时太饿了,就在实验室吃包方便面,困了就趴在实验桌上睡会儿。”一包包方便面成了他们的“口粮”,他们克服了生活条件的艰苦,用常人难以忍受的韧性给成功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22日上午8点,发起者通过互联网公布了试题:《SARS传播》、《露天矿生产的优化安排方案》。要求从中任选其一构建模型。他们选择了后者。“第一个题目很多高校都“押”中过,要超过很难,所以我们选择了后者。”——目标确定后,他们开始一步步走下去。

在用一款多功能数值计算软件时,由于软件为试用版,约束条件较多,穷举法、图形分析法……一个个设计方案被提出、被经过缜密的演算,之后又被否定。“一定有突破的方法!”赵 借一起吃泡面的时候给大家鼓劲。“能不能用别的方法?”他们思忖着,尝试着转变思路,打破常规,适当增减变量数目,终于在当天太阳落山时有了眉目, “用规划与优化的方法试试”。孙军的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认可,接下来就开始分头行动:网上查资料,讨论、演算,建模、优化……当草稿纸堆在墙角摞成一尺多厚时,他们的建模之路也开始“柳暗花明”:实践证明,“规划与优化”的思路完全正确。当得出这一结论时,已是晚上10点半多了,宿舍灯也快熄了——他们小跑着回到宿舍,怕影响同学休息,又聚在宿舍外面阴冷的走廊里一直讨论到12点多才上床。第二天早上6点多时,他们第一批赶到4号教学楼时,门卫还没有起床。

但困难接着就来了。这一天开门他们就遇到了“拦路虎”:50多个变量、130多个方程式的求解也不是那么简单:一个个数据要分头去演算,结果还要精确——他们仨没有畏惧,更没有后退。有时因为某个问题的不同意见而争得面红耳赤,然后接着就又凑在了一起,共同分析论证。“堡垒”被一个个的“攻破”,曙光在一点点显露……“我们知道时间紧迫,但不到最后一刻,我们绝不轻言放弃,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我们一定会坚持到底!”孙军说道。25日上午9点,交上答卷之后,他们又从头到尾将结果仔细演算了一遍。然后,才回到宿舍睡觉。一觉到了下午5点,当他们起床时,夜幕已经快要降临了。“实在太累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回忆起那段共同奋斗的日子依然慨叹不已。当全国一等奖的消息传来时,他们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喜悦,只是又聚在一起,三只手紧紧地相握,发出了自信的微笑。

夺冠了,目标实现了,然而他们没有就此止步。他们还要继续专业课程,继续每天晚上例行不变的晚自习,还要继续他们的高级程序员考试。而此时,这个建模小组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为加强梯队建设工作,学院已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充实数学建模小组,他们三个被聘为年轻的指导“老师”,为明年比赛再夺魁助力。就在记者采访时,还听见到他们在和几个建模小组的新队员交谈着:“思路要活,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小知识:

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是指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这一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1985年,美国开始第一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和美国运筹学会联合主办。1992年开始,我国开始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举办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1994年起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每年一次。

比赛是团体赛,每个参赛队由三人组成,在规定的三天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份答卷。参赛队的三名队员可以相互讨论,可以查阅资料,可以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但不允许三人以外的其他人(包括指导教师)帮助做题。

参赛队的答卷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包括对所选问题的重新阐述、对问题的条件和假设的阐明和必要补充甚至修改、对为什么要用所述模型的分析、模型的设计、对模型的测试和检验的讨论、模型的优缺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