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求真。“明德”意为明辨是非,修德正心,养成高尚人格。这一积淀历史精华的校训精神,为今日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底气,增添了活力。
秉承校训精神,我校学生工作始终把德育摆在首位。在德育理念、德育目标、服务体系、队伍建设、课外育人和关心特殊群体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
就正在进行的德育迎评,记者采访了学生处处长陈红军。他说,德育评估重在以评促建,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经过长期、系统、细致、扎实的教育、服务和管理,这几年,学生工作的德育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重点抓了“六个一”,即一个创新的德育理念、一个明确的德育目标、一套规范的德育服务体系、一支充满生机的德育队伍、一个新型的课外德育环境、一项为了特殊群体的特殊工程。
一个创新的德育理念
我校有3万多学生,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学生工作人员自身要有先进的德育理念。在学习、实践、探索中,他们不断深化对德育理念的认识,从四个方面形成了学生工作德育理念。
一是德育首位的理念。按照高校育人要求,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二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封闭呆板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把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和塑造健全人格作为德育出发点;三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价值取向,适时调整工作机制,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四是求真务实的理念。把一些较虚的工作变成实际内容,建立德育目标责任制,将任务落实到人,事事有人想,件件有人抓。
一个明确的德育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以贯之的德育目标。他们把这一目标归纳为,高举一面旗帜,围绕一个任务,培养两种能力,坚持三个方向,达到四个统一。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两个能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育人;达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自身修养的统一,掌握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国家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围绕目标,他们会同有关部门,发挥“三进”、“两课”主渠道作用,针对形势变化和学生特点,调整德育课程,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手段,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收到良好成效。
一套完善的德育服务体系
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完善高效的工作平台。学校建立健全了德育教研室、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学工在线网站等,这套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德育工作向着管理更规范、服务更到位、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工作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这一挑战直接波及到大学生身上,学习、生活、交际、就业以及心理、情感无不处于压力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精神和心理存在程度不同的迷茫和困惑。他们需要启迪和指导,需要获得答案,需要在辨析各种思潮和现象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和生活方向。
面对这一全新课题,1998年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同学们对这一新事物给予了热切关注和支持。7年来,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了“心灵驿站”信箱,开办了网上心理交流论坛,为新生、毕业生及家庭、个人经历复杂和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平等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真诚的帮助,让他们树起学习的信心,燃起生活的希望。
开展大学生心理测评,建立测评数据库和3万余份心理档案,对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和特征、促进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开辟了德育新途径。
建立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学校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十六条”,推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构建“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新格局,从学生入学至离校不间断开展素质教育,四年级进行系统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现代择业观。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在90%以上,几年来为社会输送毕业生5万余人,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
一支充满生机的德育队伍
政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队伍,是保证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力量。按照“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要求,学生处配合有关学院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指导,通过在职进修、脱产学习、外出考察和短期培训等,对辅导员进行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学、意外伤害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去年学校拨出专款,举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43名辅导员参加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目前有80%的辅导员在职攻读研究生,有的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使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对学生党团工作和班级建设、学生自管会、大学生文明督导协会等,实施了德育工作目标考核,推行了争先创优激励机制,促进了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现在学生中各类积极分子已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几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以理工学院环科系“国旗班”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和以杜瑶瑶、孙绍蓓、骆德馨为代表的优秀学生,他们展现出的新时期大学生道德风范,像一面旗帜对周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一直起着引领作用。
一个新型的课外德育环境
建立新型课外德育环境,是学生处着力探索的德育课题。伴随高校后勤改革日益深化,学生公寓悄然发生着变化,消极思想、不良信息相继渗入公寓。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个必须占领的阵地——学生处把这里锁定为课外德育突破口。
在建立公寓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他们以德育为核心,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爱舍、管舍、建舍为主题,创建公寓新文化,营造公寓新环境。抓住党团员和学生干部,由骨干带头在公寓里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教育;开办《家园》刊物,交流信息,推广经验,倡导高雅宿舍文化;坚持每周一次“宿舍卫生日”,上半年一次“宿舍文化节”,下半年一次“文明宿舍活动月”,每学期一次宿舍达标升级考核。自1998年以来,已举办五届“宿舍文化节”,让同学们在美化公寓、文化讲座、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中,提升道德修养,陶冶思想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形成了“弘扬雅礼、爱舍如家”的新型公寓特色,占领了德育主阵地之外的“第二战场”。
一项为了特殊群体的特殊工程
我校3万多学生里有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处把这个特殊群体分为家庭不健全、家庭有变故、生活有困难、心理有障碍、思想行为偏激、少数民族等六种情况。
过去这个群体只是个别班级的个别人,现在已上升到学校的层面。影响在扩散,工作要跟上。让这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大学里获得同样的教育、同样的关怀、同样的机会、同样的发展,是责任,是义务。这项工作列入了学生处德育目标。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学院支持配合下,他们实施了为特殊群体的特殊工程。
心理资助。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数据库,开展心理分析,跟踪靠上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和热线咨询、网上交流,进行心理辅导,思想疏导。
学业资助。设立勤工助学岗位900多个、临时岗位3800多个,每年发放勤工助学酬金200多万元,既解决了贫困生学业困难,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每年发放棉衣500多件,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环境资助。从班级、宿舍到各种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关爱特殊群体的氛围。辅导员热心谈话,同学间结对互助,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以及在集体中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
家庭资助。走访特困生家庭是学校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学生处每年要派出人员到农村、街道走访特困生家庭,5年来走访了1020个家庭。关怀到家,温暖到家,责任到家。有的家长说,你们送来的不仅是钱,而是几万师生的心。
社会资助。近几年,先后有十几个社会单位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特困生,每年达到116万多元。
这项德育特殊工程,在特殊群体中培育了一批品学兼优、自强不息、奋发成才的学生,许多人获得全国、省、市优秀学生称号,有的被保送研究生。
明德求真。“牢记校训,实践校训,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生工作者的责任。”采访结束时,陈红军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