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青岛市青岛大学企业家联...
· 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
· 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
· 校领导会见中国法学会案...
· 校长魏志强到马克思主义...
· 我校举办医学发展领导小...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带队调...
文化学术
· 学校举办2024杂化材料国...
· 我校教师黄军荣获民建中...
· 艺术学院获得一项国家艺...
· 物理科学学院张永成团队...
· 纺织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发...
·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
· 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和亓...
· 我校获评省教育厅专项内...
综合新闻
· 我校教育培训事业驶入高...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2...
· 校领导参加物理科学学院...
· 校领导巡听电气工程学院...
· 校领导巡听督学环境与地...
· 学校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
· 我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
· 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有压力 有变化 有信心——就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访学生处处长陈红军 

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4-12-01     阅读:1

随着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帷幕的拉开,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已开始紧张有序的工作。记者日前走访学工处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亲身感受到有关人员紧张、忙碌而又有序的临战气氛。可容纳200余人的阶梯教室正按要求改成招聘洽谈的专用会场;“中国企业人才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前程无忧网”以及学校的“就业信息服务网”均已开通;精心制作的我校《毕业生信息介绍》、《毕业生推荐表》从10月初就已开始发放到有关企业和毕业生的手里。学生处处长陈红军在接受采访时将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概括为:有压力,有变化,有信心。

压 力

我校2005届毕业生为9100人,比2004年增加约25%,其中,博士生11名,研究生381名,本科生5688名,专科(高职)生3088名。大幅增加的人数和多层次的学历结构,为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压力。从供需上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大体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我校专科(高职)生占全部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强,加之市场对不同学科专业人才需求仍存在冷热不均,外贸、外语、机械、纺织等学科的毕业生需求旺盛,中文、计算机、法学等经济类学科毕业生需求呈下降趋势,生物、数学、哲学、历史等学科毕业生需求较少。此为压力一。

压力二,虽然整体上市场需求稳中有升,但滞后于大幅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市场相对偏淡。而且,就业市场存在着的地区间供需不平衡,使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青岛来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提高,已成为位列上海、北京、深圳之后毕业生择业的热门城市,从去年青岛市人才交流会参会学生来源看,青岛地区高校毕业生只占30.7%,外地高校学生占69.3%,且多为名校的学生;2004年1月31日的一次人才交流会上,与会学生达40000多人,而需求岗位数约为6000个,近7:1的录用比例足以说明当地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挑战。而另一方面,据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统计,我校95%以上的毕业生择业首选地是青岛四区及周边的高科园、崂山、城阳、黄岛等地,最终近70%的毕业生如愿以偿。面对日趋加剧的市场竞争,2005年毕业生要达到往年在当地就业的水平,是学校包括毕业生在内的各个方面需要认真对待并应付出努力的。

除此,今年国内五百强企业,原则上只在“211”重点大学中的名牌大学招聘,这自然也使我校失去一块就业市场。

变 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我们却从广大毕业生身上感到些许欣慰。据有关人士反映,与往届相比,我校2005届毕业生除就业观念有所转变,对严峻形势有所认识外,越来越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力,关注就业技巧的训练和对就业程序的熟练,就业择业的心态也得到一定的调整,就业的自主性和紧迫感比往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加强。

前不久,深圳华为集团一位副总应邀为我校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与会的毕业生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几乎全是西装革履地出席报告会。报告人通过提问和交谈,对我校毕业生素质水平、竞争意识以及所表现出的良好精神状态给予了极佳评价。该集团本来没有在我校的招聘计划,结果这位负责人临时改变决定,在报告会后现场与我校10名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

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解涛主任介绍说,为帮助和指导毕业生就业,至今已举办了5场专题报告会,报告人或是著名企业的老总,或是市人事、劳动部门的领导或专家,往届毕业生对此多是漠然相待,而今年毕业生却表现出想像不到的高涨热情,报告会场场爆满,就连场内人行道和门外走廊也是水泄不通。这不仅说明我们在就业服务上的适时对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广大毕业生自主就业意识的增强。

据统计,我校毕业生的60%是通过学校各种招聘洽谈会就业的,因此,学校今年加大了校内有形市场的投入,使就业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图书馆一、二楼大厅作为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会场外,还将不间断地滚动式地举办不同规模和不同形式的招聘会,为此,学校单独批出可容纳200余人的教室作为长期固定的人才市场,并由校领导现场办公,多个小型会场也可根据招聘规模随时提供使用。有形的人才市场,辅之以多种网络信息服务,使我校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此其变化之二。

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力度,保证学校和企业间信息渠道的快速和畅通,是就业服务的第三个变化。进入十月以来,学生处先后邀请了万海集团、顺驰集团、华为集团、真维思集团、青岛市市场营销学会、青岛市劳动保障局等企业和部门的专家与领导为毕业生作专题报告,通过报告人的现身说法,使广大毕业生加深对企业需求的了解,让企业文化更新和充实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为了让社会和企业对学校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学校印制了精美的毕业生信息介绍发放给用人单位。

信 心

陈红军告诉记者,虽然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很大,但有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和支持,有学院、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有全体教职工的广泛、积极参与,2005年毕业生就业再创佳绩的工作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一是近年来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关注市场和办学之间的矛盾因素,在学科专业上进行了优化和调整,狠抓教学质量。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连续多年居山东高校前列。

二是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毕业生充分就业引导和推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建立和完善了一支富有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

三是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工作格局,并在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社会和企业间建立了良好广泛的互信关系,就业基地和就业渠道不断得以扩展。

四是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三个导向”、“三个教育”和“三个到位”的工作方针,即充分利用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导向,对毕业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就业教育、技巧教育和创业教育,做到政策到位、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通过以上工作和积极广泛的宣传引导,2005届毕业生无论在就业观念还是在就业热情上都比往届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