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代表我校参加全国首届计算机仿真大赛决赛的信息工程学院杜祥军、万娇娜、闫海涛三名2003级研究生,在获得该项赛事一等奖之后,又成功地站在决赛特等奖的领奖台上,而同时获得该奖项的是两支国内有名的军工院校的博士队。当杜祥军等三位同学身着西装与身着军装的另外两支参赛队队员站在一起的时候,幸福和骄傲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的一段讲话更使他们充满壮气、豪气,吴启迪说:“进入决赛的十个队中只有一支来自地方大学,获得特等奖的三支队有两支来自军工院校,一支来自地方大学。”话语中表达了对我校办学水平的赞赏和肯定。这一席话,也让我们每个青大人同样感到壮气和豪气!
其实,这只是信息工程学院近三年来组队参加全国、全省三十多项各类大赛中的一项。三年来,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全国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一、二等奖10余项;60多名学生先后获得各类各级奖项。
学院党总支书记周正灵介绍说: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育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目标,认真贯彻校党委“高起点,抓重点,创亮点”的学生工作要求,以科技创新“五个一”建设带动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实施“两条主线(参赛项目、第二课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计划,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蔚成风气的创新活动,带动了学院学风、教风的建设,具有学科特点的学院特色品牌被不断凝聚和提升。
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最猛、更新速度最快的莫过IT产业,作为学科教学,今天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说不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已经被新的技术所取代。人才的培养,如果单凭计划的课表、教材及课堂教学,不肖说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甚至学生未出校门即已落伍或被淘汰。
信息工程学院正是基于学科的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大力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2002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在该院正式挂牌,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此后,学院团总支积极加强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了学生学习、科技实验、培训参赛的重要场所。自基地成立的三年来,学院和学校团委、教务处共向基地投资五万多元,配备了实验设备、网络设备、科研设备、学生培训教材、办公设备等,为广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建设一支具有自觉性、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充分利用和挖掘教师的智力资源,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智能支持,是信息工程学院长期坚持并已形成传统的成功经验。学院由团总支牵头,开展学生科技导师的联系和聘任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选择的科研方向,向导师推荐和介绍学生科技活动内容,与相关的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取得导师对活动的指导和帮助。
几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强、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队伍。学院的许曰宾、王钰、范延滨、方漪、杨厚俊、张秉森以及数学系的赵维加老师等一大批富有专长的教师,在完成本科生、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任务外,长年泡在学生科技小组中,他们不仅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思维上的启发,有的还把自己的研究课题贡献给学生作为创新项目;赵维加、许曰滨等老师,每年都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训,而且丝毫不计报酬;有的老师甚至自己掏钱为学生科技活动购置设备配件。随着学院蔚成风气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专家教师将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建设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
学院在开展学生科技活动时,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建立不同的科技活动小组和科技活动梯队,形成了“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高能力,三年级重点组队参赛”梯队创新活动模式。实践证明,坚持实行这一活动模式十分有效,既可以最大数量的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又可以在培养选拔的基础上组织优势力量参加竞赛。据统计,在全院近千名学生中,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占30%,所有研究生在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等课程外,几乎都在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2002至2005学年,学院团总支利用暑假共对400多名数学建模队员进行技术和理论培训;2005年挑战杯立项,信息工程学院所立的9个项目中,有3项是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参与项目活动的学生达70多人。正是有了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学院科技创新活动才始终充满动力和活力。
建设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和竞赛机制
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长,采取重点突破的做法,主要围绕挑战杯、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全国程序设计等竞赛内容开展创新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活动机制。以挑战杯和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学院在制定每年度的工作计划时,都是根据竞赛活动的时间和特点,制定详细的活动议程,提前半年开始组织报名、培训、选拔、组队,然后集中培训,聘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团总支全面负责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
学院团总支不仅负责科技活动中的具体事务,而且在所有比赛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座谈、总结,并将其整理成文字。此次全国首届计算机仿真大赛结束后,获得特等奖的三位选手在回校后的一周内,写成了7000余字的《参赛总结及感言》,真实记录了他们从组队到初赛、复赛、决赛再到获奖的切身体会,为广大参加科技创新的同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对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各级领导、导师们的感激之情。
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将活动成绩与日常综合测评管理、评优工作、科技创新学分认定、推免研究生等工作紧密结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全院的学风建设。
学院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和办法,对获得奖项的选手进行不同形式的表彰。近几年来,学院不断加大奖励力度。日前,学院召开2005年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大会,将10000元奖金奖给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学院十分注重精神鼓励,精心制作专题宣传栏,以照片和文字对获奖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浓厚学院科研创新氛围,激励更多学生参与该项活动。
在就要结束这篇通讯时,记者有幸读到了杜祥军同学代表他的另两名队友刚刚执笔完成的《参赛总结及感言》,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团队作用”,它贯穿在参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组队参赛是这样,一个学院、一所学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看看信息工程学院近几年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走过的路程和取得的成绩,哪一项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和拼搏,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的团队所凝聚的合力,信息工程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才有了广泛、坚实的基础,学院的特色才不断得以凝聚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