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软件工程学院学生在“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应用设计大赛上荣获一等奖;九月,在第三届齐鲁软件设计大赛暨外语比赛中捧回一、二、三等奖;11月9日,“青岛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在软件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实验室揭牌……这一切把记者的目光吸引到了年轻的软件工程学院——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学文说:“我们提倡学生毕业时带着自己培育的项目走出去。这样他们会有更强的竞争力,也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
软件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面对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速,市场行情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挑战,学院确立了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人才”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积极探索能力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以软件开发带动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全员参与,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学院成立了以院党总支书记刘翠英、院长方漪为主任的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学院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组成了教师顾问指导团,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培训、指导;年轻老师做指定班级学生的“业务指导老师”。学年之初,有学院历届学生获奖作品展示;学术活动月里,有学院为同学们悉心准备的专业讲座。副院长高鹏翔、牟世超亲自带队参赛,牟世超甚至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去济南参赛。今年数学建模比赛三天时间恰好赶上了仲秋节,方漪院长一直陪同指导,中秋节晚上,他买来月饼,跟学生们一起过节。
在学生中则先后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科技创新小组、海飞网协、超优小组、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团体,组织学生参加齐鲁大学生暑假软件和外语夏令营,让学生走出学校与更多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组织学生参观青岛市软件园学习技术,为软件设计大赛作调研;组织学生深入海尔工业园和海尔科技馆进行第二课堂学习。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软件设计比赛,近三年来先后举办软件设计比赛10余项,并且初步形成了以CODE-GAME为代表的一系列长期软件设计比赛。在娱乐中增长才干,在游戏中检验软件设计水平。先后有370余人次参加了各项软件设计比赛,参与率达到了83.7%。
全院学生在浓厚的科技氛围中,参与多层次、多规格的科技创新活动,创新热情被激发,自身素质明显提高。
实施项目导师制、课程设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融进教学全程 项目导师制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报名参与学院有课题的老师正在研究或开发研制的项目,经过层层选拔,挑选优秀的学生参与导师项目。在项目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实践能力、软件开发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学生的获奖作品大都由此而来。“博创杯”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周书青说,“我大一的时候就参与了方院长的研究课题,在方院长的指导下,我的设计开发做出了一点成绩,通过参加全国比赛,积累了经验。我觉得通过竞赛更多的是体会了怎样做事、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做事以及如何把事情做好。”
课程设计是针对大三学生开设,但综合实验课是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一学年接近期末都安排学时不等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软件开发实践中。学生自主择题,学院派专家老师做技术上的指导,做到步步出成果,成果累积,最后的课程设计含金量更高。
院企合作,构筑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学院积极促成与国际知名IT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科技创新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学院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建立了软件工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软件项目研发的实习机会;利用现有的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建立了与微软的技术交流合作,并共建创新实验室;今年10月,结合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建设并落成了海尔嵌入式软件技术实验室和天辉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高鹏翔说:“公司的科研开发放到我们院里来,我们的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实践,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从2002年学院成立至今,软件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共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十余项,其中全国比赛二项,获省级奖励以上学生达35人次,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达到600余人。许多公司对学生的获奖作品表示了极大兴趣,“基于Web Service的手机游戏开发”的源代码已被日本某公司购买。
第三届齐鲁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孟令超说:“学院给我提供了学习、实验、比赛、交流、获奖的机会,我的视野开阔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了。但是,我最大的收获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经验比名次更宝贵。”
离开软件工程学院办公室来到试验楼。五楼软件学院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外墙“创新明星榜”上,8位“创新之星”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能上这个光荣榜的人必须是得过两次以上省级大奖的。光荣榜上几个“明日之星”空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软件学院独特的激励机制,以今日的“创新之星”激励“明日之星”,以“明日之星”鼓舞学生们刻苦钻研、奋发进取。能够容纳39台计算机的实验室里,有6个空位,也是预留的,实验室管理实行优胜劣汰,随时吸收室外优秀学生加入,室内同学若不思进取,也随时有被淘汰的可能。
安静的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埋头工作,只听见一片敲打键盘的声音。从实验室里墙报的项目交流区中我们看得出,他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是:“LINUX平台下的WEB应用开发,最终实现构建一个LINUX环境下的网络服务器,实现WEB程序的应用开发。”在心得体会一栏,赵欣同学写道:“我在网上发现一篇关于介绍GDI 的文章,今天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IT行业的“明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