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青岛市青岛大学企业家联...
· 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
· 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
· 校领导会见中国法学会案...
· 校长魏志强到马克思主义...
· 我校举办医学发展领导小...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带队调...
文化学术
· 学校举办2024杂化材料国...
· 我校教师黄军荣获民建中...
· 艺术学院获得一项国家艺...
· 物理科学学院张永成团队...
· 纺织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发...
·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
· 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和亓...
· 我校获评省教育厅专项内...
综合新闻
· 我校教育培训事业驶入高...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2...
· 校领导参加物理科学学院...
· 校领导巡听电气工程学院...
· 校领导巡听督学环境与地...
· 学校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
· 我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
· 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永恒的记忆——骆德馨、孔范龙、崔育倩参加国际设计大赛点滴

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5-05-18     阅读:1

幸福的瞬间

4月6日晚,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礼堂内,华灯流光异彩,2005年国际环境工程设计大赛颁奖宴会在这里举行。

作为中国唯一参赛队的队员,我校理工学院环境科学系硕士研究生孔范龙和崔育倩、2001级学生骆德馨和几个评委坐在一桌,他们在用英语聊天。其中一位美国评委对骆德馨说:“我察觉不出你的口音(不是美国口音),听起来倒像一个地道的美国人。”美国人的赞赏让骆德馨有点兴奋,不过这种兴奋很快被紧张取代:“东奔西跑做准备,穿洋过海来参赛,到底有个什么样的结果?”邻座是赛场上的强劲对手——美国杜克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参赛者,骆德馨他们看到对手们镇定自若的神情,心里忐忑不安。尽管比赛报名时,所有的老师只想让他们借参赛机会多学一些知识,但他们也像在场的其他选手一样,翘盼花落自家。“虽然我们是以个人名义参赛,但是来到这里,我们是代表青岛大学,代表中国。”骆德馨说。

“The winner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is--QingDao University ,China !”当颁奖嘉宾宣布中国青岛大学获“杰出成就奖”时,全场一片哗然。一直屏气凝神的骆德馨、孔范龙和崔育倩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激动地握起彼此的手,高擎起来。

指导教师余季金和他们一起走上领奖台,在如潮的掌声中,举起奖杯。

赛场展风采

如果说赛场是舞台,无疑,骆德馨、孔范龙和崔育倩他们饰演的是主角。

首次参加比赛的中国唯一代表队这一特定身份为他们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何况比赛伊始他们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骆德馨作为代表介绍自己的队伍,当所有的眼睛和镜头都对准这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女孩时,她格外轻松地笑着说:“我们虽然没有加拿大队开车来用的时间长,但我们跋涉的距离可是在座中最远的,我们来自中国!”她用朴素平白的中国式幽默赢得了笑声和那晚最持久的掌声。

他们的研究主题是“复杂地形和有限区域放射性环境的远程监测”。比赛开始了,指导老师余季金笑着嘱咐说:“你们把自己当成专家,向评委介绍自己的设计,而不是去考试。”三位参赛者自信而从容地走进答辩厅,在评委不间断的提问中,顺利通过了第一环节——二十分钟的设计答辩。

第二天是第二环节——设计模型演示。“紧张!”崔育倩用简单的两个字形容他们再次走进赛场时复杂的心情,时差也开始在他们身体上剧烈做怪。孔范龙与她们俩互勉:“关键时刻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疏忽和马虎。”

赛场上,灵巧的机器人左拐,右移,小心翼翼穿过12英寸的路口,将传感器准确运送到指定地点,摄像系统开始从各个方向精确检测被测装置,每16毫秒采集一次数据,电脑上显示出精细而清晰的曲线。骆德馨他们娴熟地操作各个程序,轮流观看演示过程的评委伸出大拇指:“Excellent! Excellent……”赞不绝口。有个美国劳工部的女评委问到如何对机器人回收,骆德馨用英语流利回答了这个在他们意料之中的问题,“Good job!”女评委还没等她说完就大加赞赏。不过,设计并不是完美的,有个棕色皮肤的评委问道:“如何对移动机器人进行精确地图定位?”面对这个还没有找到很好解决办法的问题,骆德馨很坦然地说:“我们的仪器投入实际应用还要改进,我们把它在这里展示,就是要发现它所有的缺点。”评委们轮番“轰炸”,参赛队员们沉着应对,虽然还有些紧张。余季金说,“他们没有怯场,把准备了的东西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比赛期间,骆德馨他们在舞台上忙,余季金在幕后记录了所有评委在设计答辩时提出的问题并分类。“你们回答问题要抓住key word!”余老师的这句嘱咐让骆德馨他们对问题有了宏观上的把握,从而从容应对。

即使最后一个环节,异常疲惫的他们丝毫没有放松,余季金老师美滋滋地说:“他们真得‘善始善终’!”

六个月搏朝夕

去年10月份,崔育倩从网站上看到了这次比赛,环科系主任李悦教授为他们选题并向大赛组委会递交了参赛申请,之后接到大赛组委会的邀请函。

骆德馨、孔范龙和崔育倩他们的参赛选题是“新题”,源于美国一个实际放射性废物填埋场的监测难题。“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容易。”孔范龙说,他们上网查找资料的同时,也跑遍了市内大大小小的书店,但收获寥寥无几。春节时,他们给自己放了五天的假,也是在千方百计与国外同学联系获取资料的紧张中度过的。

资料的极度缺少,同时实验所用的知识也超过了他们的专业,实验设计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他们的参赛信念有些动摇了。“你们去北京图书馆看看吧!”指导老师余季金的一句话,让他们顿觉柳暗花明。接下来的三天,北京的图书馆,多了三个拿着面包和矿泉水寻珍觅宝的“书虫”。与此同时,余季金也为组装和调试实验器件忙得不可开交。时常遇到一些四五天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难题,“晚上睡觉醒来,突然想明白了,马上起床开始动手操作。”连他自己也数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少次从午夜忙到天明。

盯电脑屏幕时间久了,孔范龙的眼睛一看电脑就落泪,脖子梗疼痛难忍。“看英文特别枯燥,像天天吃干面包,不喝水!让人有点恶心。”崔育倩说。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他们的参赛宣言是:参赛不是一个人的事,要用自己的激情激起别人的精神,我们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骆德馨说:“当我们终于提交上论文,准备好模型的那一刻,那是一种共同翻过一座巍峨大山的情感。”

在国外参赛并不是件易事,他们遇到无数的困难,工作组提供的变压器不合适;美式插座不符他们笔记本电脑的插头;随行带去的遥控小车经长途颠簸也出现问题;一路上小心翼翼呵护的螺丝刀等工具也被美国海关没收了。他们怀着无限感激说:“是一个远嫁美国的中国台湾的苏女士,驱车数十里帮我们买到了所有被没收的实验工具。她给我们的帮助增加了我们赢的责任、勇气和自信!”最终闯过无数障碍的他们对记者说:“不只是在国际舞台上竞技,做任何事情,自信是最基本的生存原则。”

比赛期间,他们抓紧每一点空余时间,和其他参赛队员以及当地学生交流,还参加了一些美国的环保能源机构、公司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职业展会。“虽然比赛很累,但我们还是能找到很多乐趣。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骆德馨说。

在异国这块青春的展台上,骆德馨、孔范龙、崔育倩铺展开自己的人生画卷,画下了浓重而鲜艳的一笔。骆德馨在随笔中写道:“捧着杰出成就奖的奖杯,我们的心里是踏实的。付出的心血得到肯定,虽然幸福的感觉是短暂的,但经历却沉淀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