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青岛市青岛大学企业家联...
· 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
· 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
· 校领导会见中国法学会案...
· 校长魏志强到马克思主义...
· 我校举办医学发展领导小...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带队调...
文化学术
· 学校举办2024杂化材料国...
· 我校教师黄军荣获民建中...
· 艺术学院获得一项国家艺...
· 物理科学学院张永成团队...
· 纺织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发...
·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
· 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和亓...
· 我校获评省教育厅专项内...
综合新闻
· 我校教育培训事业驶入高...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2...
· 校领导参加物理科学学院...
· 校领导巡听电气工程学院...
· 校领导巡听督学环境与地...
· 学校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
· 我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
· 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青春,在西部挥洒——记我校志愿服务西部的5位2004届毕业生

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5-05-27     阅读:1

网上走近西部志愿者

他们是一群刚刚告别大学校园的热血青年,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选择了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用爱心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部计划实施近两年来,已有3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西部计划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合理配置了人才资源,促进了西部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促进了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

2003年、2004年,我校先后有26名毕业生参与了西部计划,他们有的在西部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医疗、网站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的在我省东营、威海等地的乡镇从事远程教育管理。当“到西部去”的口号再次响彻大学校园时,本报策划了这次特别报道。本报学生记者主要通过网络采访了我校参与2004年服务西部计划的5位毕业生,为读者讲述他们真实感人的经历。在他们的身上,有千万个志愿者的身影。

郭庆喜:留下一段不一样的青春

“郭老师:感谢你给我们带来的难忘时光。你就像天使一样,每次出现在我们面前都很温馨。我真希望能喊你一声姐。”与去年服务新疆的郭庆喜聊起在西部最难忘的事,“那次分班晚会,去年11月19日。”我的QQ上跳出了这样一行字,随之是一个学生在留言簿上写给她的话。

郭庆喜所在的和田二中由于师资不足,学校决定把小班合成大班上课,她所带的班级就这样被拆散了。从做志愿者的第一天起,一百多天的时间里,她和学生们一起经历了军训、运动会和他们进高中之后的第一次考试。

时光回转到分班晚会现场,庆喜站在孩子们中间,学生送上美丽的鲜花、动情的歌曲和真切的话语。一个学生泪眼婆娑地告诉她:“老师,对不起,我们没有买到红蜡烛,只能用白的”。庆喜哭了,“送的鲜花我抱了一晚上,直到半个多月后凋谢了还舍不得丢。” 这次烛光晚会只是庆喜在西部的一个短镜头。回望近一年的西部生活,庆喜感慨良多。

三尺讲台,是她挥洒青春展现风采的地方。毕业于我校理工学院数学系的郭庆喜一到服务地接到的“军令状”便是:担任三个高一班的数学老师及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三个月之后,她又成为三个高三班的数学老师、一个高一班的数学老师及班主任。那段时间是她到新疆后最苦最累的日子。现在,郭庆喜已是教研组的骨干,她的论文《浅谈如何给自己定位》被收入本校教育教学研讨论文集,校级公开课《正弦函数图像》曾对北京57中现场直播。

在西部的一年里,郭庆喜有收获有喜悦,也有失落和困惑。失意时她曾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在支撑着我,我告诉自己作为志愿者你不仅代表你自己,就是这种信念让我坚持到底。”回首西部生活,她说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学会了坦然面对挫折。

当初选择做志愿者,庆喜说是为了到一个不同的地方去闯荡一下,留下一段不一样的青春。她认为,作为一个志愿者,最重要的是正确给自己定位。当初她怀着一腔热情踏上西行的列车,一下火车却被告知服务地由签约地伊犁改为和田。她说当时的感觉有点懵,尤其是我校志愿者中就她只身被“发配”南疆。对有志于服务西部的学弟学妹,她有几句忠告:一定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付出。她还说,志愿者始终是受欢迎的,但不一定能被所有人理解,当不被理解的时候,你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和田,庆喜目睹了那里师资的极端贫乏和教学设备的落后,这种现状让她面对学生时常常感到痛心。“西部要靠大家一点一滴的奉献来改变,虽然这种改变是缓慢的,但是我们付出一点努力就播下了一份希望……”网络的那一端,庆喜敲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学生记者 李晓曦 曾艳珠)

陆金帅:选择志愿者就选择了奉献

采访陆金帅是通过QQ和长途电话进行的。他的服务地是昌吉州米泉市人民医院,他到这所医院最忙的科室外科报到还没有一个小时,就被领进了手术室,为一个患阑尾炎的病人做手术。由于这里医务人员紧缺,这位能干的山东小伙到医院不到两个月就被当作了骨干。现在,他已能独立地诊治一些常见病。

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陆金帅一次次感受到当地人的穷苦。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33岁遭遇车祸的病人——莫扎。莫扎被送到医院时,他的两个孩子刚好赶来,见到陆金帅都跪了下来,拽着他的衣袖说:“救救我爸爸,救救我爸爸……”看着两个号啕大哭的孩子和莫扎泪流满面的妻子,沉重的责任感涌上陆金帅的心头。在莫扎住院治疗期间,陆金帅一有时间就去看望他,为他作检查、调整睡姿。一次在为莫扎调整睡姿时,莫扎突然醒来用手拉住他的衣角低声说:“在我身上不要花太多的钱,娃儿还要上学。”说完又昏睡过去。“他的肝脏脾脏胆囊全破了,我们一共给他做了三次手术,为他输了5000毫升血,最后莫扎因凝血特差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电话那边陆金帅的声音很低,记者能听得出他心中的惋惜。他说自己当时暗下决心: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医术更精湛。

陆金帅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亲人,由于他对病人特别细心负责,经常有人慕名找他看病。10岁的维拉尔体弱多病,成了医院的“常客”。有一次刚进医院,看到另外一个医生要为他看病就声嘶力竭地喊个不停:“我找金帅哥,我要金帅哥给我看病……”为了表示感谢,好客的当地人曾无数次近乎“绑架”式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维拉尔的妈妈请陆金帅到家里做客时,专门杀了一只肥羊,还跑遍了商店为他买来青岛啤酒。

小陆是个好医生,把孩子当兄妹,把同龄人当朋友,把老人当父母——这是病人对陆金帅众口一词的评价。医院的院长每次碰到小陆都说:“留下吧,我给你介绍个新疆媳妇儿。”

当初报名去西部时,陆金帅一是出于对西部那片土地的向往,二是想在两年的服务期里踏踏实实地为西部做点事情。现在,他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采访结束时,陆金帅说:“我的根已扎在新疆的泥土里。”

选择了志愿者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陆金帅用行动为此作了生动的注解。(学生记者 张海龙 袁华强 田辉)

肖丽娜:爱上吉木乃

肖丽娜,山东济宁人,我校理工学院数学系2000级毕业生。去年6月,她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吉木乃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志愿服务。还有三个月她一年的服务期就满了,一年中她拥有了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呢?

初“识”肖丽娜,是一个阴沉的上午,心情随天气变得阴郁。打开QQ,她一连串微笑的表情却照得我满面阳光,心豁然明亮。活泼、开朗、乐观,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

肖丽娜去新疆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妈妈哭了,爸爸蹲在地上半天没说话,亲朋好友纷纷上门劝阻。但这个倔强的姑娘丝毫不改初衷。临行前,爸爸多给了她一千块钱,告诉她:“只要不想在那儿待,就立刻买机票回家,连行李也别要。”但她没有回头,来到新疆的她和当地人一起吃起了手抓肉,喝起了羊奶,还学会了自己制作奶茶。她就像一棵沙漠里的胡杨树,在阿勒泰这个位居中国西北角、高寒而又干燥的地方生了根。这个勇敢的姑娘坚定着一条朴素的信念——人家能过的地方我也能!

在服务西部之前,肖丽娜曾通过了北京某房地产公司和青岛开元书店的面试,但最终都放弃了。问她原因,她简单地说:“为了寻找心中那个多彩的梦。” 一个简单的理由,使肖丽娜只身来到西部,然而却付出了不简单的行动。

肖丽娜在校一半课程学的是计算机,初来时组织上安排她到阿勒泰二中教书。但当她在农大接受培训时,认识了阿勒泰地区一位领导,他了解了肖丽娜的情况后问她愿不愿意去吉木乃的信息中心。在对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进行了一番分析后,肖丽娜毅然选择了去吉木乃。但事后的工作成绩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在吉木乃,她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她虚心学习并努力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报表流程工作和建设网站工作。工作之余,她还兼了两份免费家教,还曾客串导游,带领阿勒泰地区的退休老干部们参观吉木乃……

谈及西部之行的收获,肖丽娜说这里民风淳朴。她永远都不会忘记阿依江大姐做的巴嘎里(一种黑面包)和与哈族的男孩女孩们伴着马头琴一起跳哈族舞蹈的日子……她还告诉我,吉木乃的湖很美,清澈、透明,雪山倒映。她还说,在真正领略了西部风情之后,你一定会爱上她…… (学生记者 王丹 公绪亮)

孙江鹏:播种希望的爱心“店长”

本学期伊始,法学院2004届毕业生孙江鹏曾以志愿者的身份,回母校为新疆失学儿童募捐。当时记者想采访他,但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如愿。

孙江鹏现在服务于新疆木垒县组织部,并承担团委的部分工作。木垒县位于新疆北部,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最穷的一个县,全县人口只有8万人。孙江鹏主要负责木垒县大学生志愿者的有关事务工作以及组织爱心助学活动。为了帮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他积极开动脑筋,向木垒县团委和教育文体局提出采“一对一”帮扶、筹建爱心基金等建议。这些建议被采纳后,他又积极投入到实施中,所有工作几乎都由他一个人来做。现在,他正利用募集到的钱物在木垒县新户中心学校建立一个“爱心超市”,目的是使帮扶单位提供的资金和自筹的款物在当地中小学中循环使用。为了更好地经营好“爱心超市”,他还出面联系到了北京大学爱心社,邀请部分社员暑假到木垒县支教。他还收集了贫困学生的名单和资料,为将来开展“一对一”帮扶作准备。

孙江鹏告诉记者,他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现在他依然保持着对西部的激情,兢兢业业、津津有味地做着每一件事情。他现在最大的快乐与满足是看到那些失学的孩子背起书包重新回到学校。在他看来,帮助了一个孩子,就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把“爱心超市”经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