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发文,批准增设第二批6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青岛大学作为独立申报单位榜上有名,这是对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日前,张岂之先生应学校领导邀请来校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在张岂之先生住宿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本报记者采访了他。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推行10年成就显著
今年,是我国高校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第11个年头。张岂之先生首先回顾了高校自1995年开始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历程及取得的成效。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其目的是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改变教育界重理轻文的局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1999年1月,为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批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加上今年新增设的61个,至此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总数达到93个。
张岂之先生不仅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者和指导者,也是参与者、见证者。在回忆这段历程时,他几次找出以前参加有关会议的记录和日记,念给记者听。
张岂之先生谈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推行10年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批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有力推动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组织了不计其数的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报告会;建立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评出了一批精品课程;高校学生处、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共同努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深受全国大学生欢迎的“五月的鲜花”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已成为一个品牌,促进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如何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要准确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要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所以,我不赞同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国际上的通识教育。”提到如何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张岂之先生如是说。他进一步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首先,文化素质教育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在理念上的特色,即它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素质等。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宽泛的知识,而且注重能力培养,尤其注重如何做人的教育。另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我国素质教育正式在大学开展始于1999年,而1995年开始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起步和切入点。
谈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定位,张岂之先生又翻出了当年的会议记录。1995年,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原教育部副部长、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在会上作报告,提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文史哲学科的基本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这个定位简洁明了,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准确的。”张岂之先生说。
“今天,文化素质教育又面临新的形势,我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张岂之先生认为,时代赋予文化素质教育新的含义。他说:“党中央提出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一个基础即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基础。”所以,他强调,要把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他还以精通绘画和音乐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例,揭示了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科学创新的重要作用。
青大应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作为地处山东沿海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我校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中有哪些优势可以挖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张岂之先生说,青岛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省是齐鲁文化圣地,因此青大在基地建设中应弘扬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另外他提到,青岛有许多知名品牌,在深厚齐鲁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的结合上做文章,这是青大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又一个可供利用的优势。
接着,张岂之先生对我校此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我校应借鉴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经验,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他建议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文化素质教育进课堂,而不仅仅是通过讲座或报告的形式来进行;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本科生四年的总学分中占有一定比重。这要区别于非专业性选修课,因为文化素质课程不等同于非专业性选修课;要体现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我校现有师资,从开设“国学通论”课入手,介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为龙头,逐渐开出其他素质教育课程。他强调,“国学通论”课的宗旨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实践,使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优秀的现代公民和合格大学生,为建立主体文化观而努力。他希望今后我校开设的所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都要体现这样一个目标:为建立主体文化观、价值观而努力。在第二课堂中,要开展与培育品牌活动,以在大学生中产生持续影响。
另外,作为我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谈到中心在推动我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他说,今后有机会他会再来我校为大学生作讲座。
最后,他谈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学校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并提供条件保证。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要协同努力,因为单靠一方是难以奏效的。他希望我校充分挖掘优势,争取把青岛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特色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79岁的张岂之先生侃侃而谈,思维敏捷,一点不像年近八旬的老人。先生的谦和可亲,他言辞中充溢的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竭尽绵薄的情怀和对青年一代成长的关怀,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闲谈中,记者了解到,张老同我校一些本科生保持着通信联系。几年前,张岂之先生来我校作报告时,将自己的通讯地址公诸在场的同学,告诉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写信给他。打那以后,他经常收到我校学生的信,求教的问题涉及学业、就业、心理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您有那么多时间回信吗?”张老的回答是:无论多忙,每封信他都要亲笔回。“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是学生嘛。”“他们是信任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他慈祥地笑着说。
张岂之先生说,现在的大学生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而本科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与引导。在关键时候,哪怕是一两句话,对他们或许是鼓励,或许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健康成长。所以,他希望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多从思想上关心学生,多和他们交流。他谈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是大学生。随着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这是张老对我校学子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校文化素质教育事业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