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8-12-30 阅读:1
来美国之前我就一直在想,这个在全美名列前茅的明尼苏达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经过一个学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我感受颇多……
学校规模及交通
来到明大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校园大,走了几十分钟还是在校园里面,找不到边界。明尼苏达大学共有三个校区,其中我们上课的双城校区共计占地1,204英亩,相当于7300多亩。明尼阿波利斯校区横跨密西西比河,学校有自己的公车线路和圣保罗校区相连,长度为两英里。这里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校园内商店,饭馆、银行、邮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分不清校内校外。多路公交车、校车在校园内穿梭,校园内设有公交车以及校车的停车站点。因为校园太大,有时候课间换教室也需要乘公交车或校车,如果不乘车很可能就会迟到,好在这里的公交车班次很密,等车不用太久。这里公交车也很人性化,车门处有可以伸缩的残疾人通道,司机操纵这个设备,它就会自动抬高把行动不便的乘客送到车内。车里有专门给坐轮椅的乘客准备的区域,区域周围设有安全带,用来固定乘客的轮椅以免在行车的过程中因轮椅滑动而导致事故。
学校就餐及饮水
校园里面以及附近有风味各异的餐馆,美国菜、越南菜、印度菜、泰国菜、中国菜、日本菜、法国菜等等,应有尽有。在学校的许多教学楼里还设有餐厅,餐厅里最多的还是美式快餐,学校的一些餐厅还有图书馆都配备微波炉供学生使用。在这里,如果在餐厅或饭馆吃饭,普通的一顿饭平均价位在七八美元左右或者更多,换算成人民币有好几十,所以很多学生选择自己做饭或到超市购买半成品到学校用微波炉加热后食用,这样可以省下不少餐费,而且可以满足自己口味需求。学校的餐厅还提供给塑料刀叉、勺子以及餐巾等,但是这些东西使用后要分类回收,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里无论教学楼还是其他建筑都有直饮水,饮水机是一个金属的台子,上面有一个喷水龙头,旁边有按钮,想喝水的时候只要按一下按钮,就会有小水柱喷出来,张嘴接着喝就行,只不过喷出来的水是冰水。这里的人好像对冰水情有独钟,到餐厅吃饭点水的话,如果不特别说明,上的全是冰水。有的美国人认为冰水是干净的,而热水是不干净的,这跟国内的观点大相径庭。同样是带水壶,在国内我是接了热水等着凉了再喝,在这里我是接了冰水等它变热点再喝。
学校硬件设施
学校的教学楼里有很好的温度调节装置,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风。但是有时候室内室外温差太大也受不了,夏天在室外热的直出汗,在室内冷得要加外套;冬天则相反,在室外冻得瑟瑟发抖,在室内脱了外套还会出汗。这里的人穿衣也是跟国内差别很大,在寒冷的冬天,有的人棉衣棉裤,有的人则是衬衫短裤,实在让人费解,因为明尼苏达州冬天很冷,最低能够达到零下30多度。后来我们了解到,这里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御寒和防暑问题,许多教学楼都设有地下通道,通常称作gopherway,在地下就可以直接穿行到其他楼里。与之相对的则称skyway,就是用玻璃密封起来架在建筑物之间的空中走廊。这样,在寒冷的冬天和酷暑的夏天,就是足不出户也可以在校园里自由穿梭了。Gopherway和skyway的名字形象贴切也很有意思,让人印象深刻。教学楼里的卫生间设施非常齐全:镜子、洗手液,马桶,卫生纸、可调冷热水的水龙头,还有擦手用的卫生纸和风干机。许多卫生间里还有应急用品,像残疾人专用马桶和打理小孩的工作台等等。
学校有许多图书馆,有学校图书馆也有学院图书馆,但无一例外地对师生开放。图书馆里备有计算机,只要是本校的师生都可以免费使用,输入自己在学校的证件号即可。学校还有专门的电脑实验室,也可以免费供本校师生使用。有电脑的地方一般就有打印机,不过这是收费的项目,基本上是十美分打印一张。
学生公寓的条件也非常好。在学生公寓,一套房子里有三四个套间,每个人独住一个单间,里面有书桌和衣柜,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也很通畅。在每套房间的公共区域有一个厨房,微波炉、洗碗机、烤箱、冰箱等一应俱全;还有中央空调、洗衣机和烘干机等。公寓的一层还有各种娱乐设施,如健身房、电影院、电脑室、乒乓球和台球室等。当然,这么好的住宿条件,住宿价格也不菲,每人每月要交六七百美元。
学校的多元文化
这里有来自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学生和教职工人员,每天走在校园里,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听到各种语言,见到各种特色服饰以及各种各样的面孔——这里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大熔炉。在这里还可以通过语言中心的网络平台寻找语言伙伴(language partners),以便充分利用这里多元文化的优势。比如一个中国人想加强英语,一个美国人想加强汉语,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在网上登记找到彼此,相互帮助对方提高语言能力,而两个人在交流的时候,又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在这里学习的同学基本上都找了自己的语言伙伴,对我们学习和了解美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总之,来美国的时间还不够长,可能我所感受的仅仅就是美国大学的冰山一角,但是它所带给我的震撼和启迪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经济学院 袁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