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向玉 蓝艳芳 朱继娟 丁霞
来源:
编辑:周鹏
日期:2011-05-26 阅读:1
新闻网讯 由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的浮山讲堂“文化复兴与大学人文”系列讲座之“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5月20日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博学厅举行,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教授应邀演讲。
甘阳,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其在八十年代组建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被普遍看成象征当时中国学术新生代的崛起,而近年来他的另一最重要贡献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从基本无意识的状态引向蓬勃开展。其主要著述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国大学改革之道》等。
甘阳首先谈了自己与青岛大学的渊源,2007年,他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假讲习班” 时就曾与我校几位老师结下深厚友谊。今年,我校物理系2007级一位学生又成功考上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研究生。
甘阳结合他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全面阐述。首先,他表示以往人们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大多是从比较抽象、比较高的理念出发,如文理相通、全面教育、批判思考等,但判断一个人是否“文理贯通” 需要可衡量、可操作的标准,否则就会成为空谈。“中国的大学从学生到教师要切忌空话,我们只谈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以此,甘阳先生引出自己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他认为凡是大学里跨专业的、学校要求的课程都可称之为通识教育,如体育、大学英语等课程。紧接着,他从三个方面谈了中国大学要推广通识教育的原因:第一,中国大学目前的教育体制主要由苏联的大学体制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一种符合二十一世纪要求的新的教育体制。第二,目前,中国处在一种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不断变化,技术也不断更新,大学的专业教育往往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一生中会更换数次工作。如果这时候还将大学四年的教育局限在一个狭隘的专业上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大学本科培养出来的应该是有充分学习能力、可以很快适应不同环境的人。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正是要淡化专业、扩大基础,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第三,如果一个人今后有意从事研究性或学术性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很多科研成果都出自跨学科的交叉点上。他表示很多大学的领导、老师、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交叉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一定难度。甘阳先生还提到目前对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改革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单单在现有大学课程体系中加几门课,而是需要校领导、教授及学生本人转变对大学教育的理解,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切忌唱高调。最后,他强调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要注重学生的阅读量和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互动环节中,甘阳教授回答了同学们关于通识教育、怎样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等问题,他认为“并非中国没有思想家,全世界都没有思想家,现在是一个没有思想家的时代,不要迷信任何一样东西”。关于如何安排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甘阳先生认为时间的支配是学生自己的一个问题,而他所希望的学生是从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具有极大可塑性。最后甘阳先生告诉现场师生及市民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识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加开心一点”。
学者小传:
甘阳,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沈阳,曾为下乡知青。1978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82年到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读研。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归国后担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政治哲学研究、西方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著作的译介工作。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大学理论等。
现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其在八十年代组建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被普遍看成象征当时中国学术新生代的崛起,而近年来他的另一最重要的贡献,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从基本无意识的状态引向蓬勃开展。其主要著述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八十年代文化意识》、《通三统》、《自由主义左右》、《文明·国家·大学》、《古今中西之争》、《将错就错》、《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国大学改革之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