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青岛市青岛大学企业家联...
· 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
· 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
· 校领导会见中国法学会案...
· 校长魏志强到马克思主义...
· 我校举办医学发展领导小...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带队调...
文化学术
· 学校举办2024杂化材料国...
· 我校教师黄军荣获民建中...
· 艺术学院获得一项国家艺...
· 物理科学学院张永成团队...
· 纺织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发...
·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
· 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和亓...
· 我校获评省教育厅专项内...
综合新闻
· 我校教育培训事业驶入高...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2...
· 校领导参加物理科学学院...
· 校领导巡听电气工程学院...
· 校领导巡听督学环境与地...
· 学校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
· 我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
· 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院部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院部动态>>正文

梦随“萨克”声声——记音乐学院学生连蓬力

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6-11-17     阅读:1

他生于农村,贫寒的家境无法为他的音乐梦想铺就一条坦途大道;然而他却是富足的,因为艺术只有在真正热爱的心灵中才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采访连蓬力的下午,他一直在微笑。背依着和煦的秋日阳光,他把自己的故事一一道来……

贫穷中,“萨克”一路为伴

我总愿意叫它“萨克”,感觉这样很亲切,因为它就像我的朋友,一路为伴……——连蓬力

“连蓬力能考上音乐学院?”王培春老师惊讶了!

王培春是连蓬力高中学校请来的萨克斯老师。每年高考班里能出几个孩子,王老师心里有数,可连蓬力却是个意外。

连蓬力生于山东荣成农村,父亲腿部残疾,母亲是聋哑人,需长期支付医疗费用,而耕种几亩薄地是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在连蓬力最需要母爱的童年,他的母亲为了追求新的生活,离开了小蓬力父子。儿时的他不懂什么是贫穷,只是奇怪为什么每次自己向家里要钱交学费,父亲总是要拖延几天,才颤颤巍巍地拿出。他不知道,这些钱是父亲挪着病腿,东借西凑来的。

没钱买萨克斯,交不起学费,家庭又没有音乐氛围……连蓬力的确是个谜。

连蓬力结缘萨克斯始于学校鼓号队的经历。“这个大喇叭连着个弯铁管的东西是什么啊?”第一次见到萨克斯,淘气的小蓬力拿起它来,就当枪玩。

生活涌进,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萨克斯冥冥之中真成了他和命运抗争的枪。

以后的日子里,伴着白云长空或是落霞孤鹜,荣成农村的旷野里、高岗上多了一个捉摸西洋乐器的孩子,从一个音阶,到一首小曲子。“当我感到一天不去鼓号队里吹吹萨克斯,就没有精神时,我知道我迷上了它。中考时很多同学由于升学压力退出了鼓号队,我却舍不得退。”连蓬力回忆着,有萨克斯为伴让他“比谁都快乐。”

“上了高中,我才知道学‘萨克’要很多钱。学校请了专业老师辅导,每学期交800块钱。”连蓬力知道家里的难处,每次跟父亲要钱都是心理的煎熬,整个高中他都被内疚和矛盾折磨着。于是每次萨克斯课上,他都像上紧了发条,课下也不停地练,经常吹得头晕脑涨,天旋地转。他知道自己每多学一点,离梦想的实现就近一点。

“那时,我常常十几天都不舍得花身上放着的两块钱。每到午饭,同学们都去校外多多少少见见荤腥,我从来不去,很多时候也是在克制。”连蓬力高中在学校寄宿,那几年他经常揣着身上仅有的一两块钱行走在世界的一隅,稍不坚定,便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连蓬力从来没有考过级,因为考级要花钱。而当他高三到青岛找老师辅导时,却给了辅导老师一个惊奇,老师认定他的萨克斯水平足已达到九级。对于萨克斯演奏者而言,九级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那代表一种境界。

为了迈进艺术殿堂,高考前连蓬力只身一人来青岛求学。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的手紧紧地握着自己的“萨克”。因为练的次数太多,那把高中时借钱买的二手萨克斯,很多音已经发不出来了,然而连蓬力却一路与它为伴。

风雨中,老师为他撑起一把伞

高考填志愿的那天,连蓬力毫不犹豫地在提前批第一志愿里填下“青岛大学”。——记者

来青岛学习,连蓬力几乎带上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但交了前几节课的学费,他就几乎身无分文。想打电话给爸爸,手中的话筒拿起又放下,此时,他已经不忍为难父亲了。为了节省开支,他摸索着找到一个仅仅两三平方米的出租房,和东家讨价还价了半天才住下,一天只凑合吃一顿饭。

此时我校音乐学院两位老师走入了他的生活。“第一次到声乐指导老师张静的家,正赶上下大雨,当我站在她面前时,全身已经湿透了。”连蓬力回忆道。“我问他为什么不打伞,他说不舍得买。”张静老师回忆道,“从那以后我每次都把蓬力的课安排到傍晚,这样好留他在我家里或我妈家里吃晚饭。大小伙子一天只吃一顿饭怎么行?”

“我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很多年都不知道一大家人暖融融的吃晚饭是什么感觉,在张老师家我感受到了。”连蓬力说。从此,风雨中,他有了伞。

为了挣钱把萨克斯学下去,连蓬力晚上在网吧做通宵网管。那些日子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一直硬撑着。网吧里烟雾缭绕,连蓬力得了咽炎,休息不好直接导致上课精神恍惚。张老师开始以为他贪玩,严厉地批评了他。“我后来才知道这孩子满肚子委屈不肯说,怕我担心。我们搞声乐的,休息不好对嗓子是毁灭性的打击!”了解到真相后,张静联系到连蓬力的萨克斯指导老师赵勇,从此,两人再也没收过他一分学费。他那把“撒风漏气”的萨克斯已经不能用了,赵勇老师便费尽周折帮他借了一把。“我们不能眼睁睁看一个好的苗子学不起!”两位老师的初衷如出一辙。

难题一个一个解决了,但没地方练琴可愁坏了连蓬力,因为琴房是要收费的。他只能在出租房里练,但两三平米的房间小得只能装得下一张床,“那儿就是有点伸展不开,想表现表现都不行!”说起那段艰难的时光,连蓬力却显得挺调皮。他还找到了一片寂静的小树林,虽然天气寒冷,一曲吹罢他要赶紧把冻僵的手指缩进自己单薄的外衣,但那是一片完全属于他的乐土,在那里他忘记了寒冷与贫穷。悠扬的萨克斯声轻轻荡漾在秃树枝头间,曲声倾注了他寻梦的快乐。

“他刚来的时候乐理知识掌握得比较少,演奏方法也很不规范,在短短四个月左右就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蓬力自己没少下工夫!”赵勇赞许地说。

“等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连我母亲都很着急,她常会自个儿念道‘别人考不上也要让蓬力考上’!”张静老师动情地说。

最终连蓬力做到了!高考分数425分,他以高出我校音乐学院录取分数线113分的成绩被录取。

将“萨克”梦进行到底

“萨克”之于连蓬力,已不仅仅是一把乐器,而是一种永不放弃的追求、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记者

刚刚迈入艺术殿堂的连蓬力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但他对大学生活却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我加入了学校音乐协会,也参加了一些演出,这些新的舞台让我增加了临场经验,也听到了很多鼓励的掌声”,“我打算利用课余时间去校外做萨克斯家教,这样可以解决生活困难,还能给我爸寄点钱回去”……

“其实生活就是不断出现困难,大家互帮互助、解决困难的过程。”连蓬力说。这是这么多年来他自己悟出的道理。

生活的历练让连蓬力比同龄人成熟得更早,然而他心底的善良、质朴从未改变。“从小到大很多人帮助过我,我虽然做不了什么大事帮助别人,但是能做一点是一点儿。”小时候,他曾把一个蜷缩在路边的收破烂老大爷带回家热情款待;在青岛,他碰到沿路行乞的人,只要身上有钱就一定会给一点,或许仅仅是几张毛票。当钱从一双并不富裕的手递向另一双行乞的手的瞬间,连蓬力不仅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采访结束时,连蓬力还告诉记者,他参加了学校的贫困生社团——自强社,他要用“自强”将自己的“萨克”梦进行到底,“如果有可能我还想帮助其他经济困难的同学”。他还认真地向记者问起有关考研、深造的信息。

“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出国深造,未来有一天让我的‘萨克’声在世界飞扬。”他的脸上又漫开了阳光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