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婷婷
来源:
编辑:李鹏
日期:2016-06-07 阅读:1
新闻网讯:6月3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赵伯陶先生主讲的“古典文献数字化与《聊斋志异》的诠释”讲座在博文楼五楼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座是东亚文学与文化中心系列讲座之一,由赵伟主持,文学院杨宝春以及四十余名学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讲座。
赵伯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资深编审,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出版各类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专著一百五十余篇。涉猎面非常广泛,在学术界享有盛名。新近出版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4册,250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5月版)是他的力作,也是《聊斋志异》集大成的最新研究成果。
赵伯陶从自身经历说起,讲述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过程,并告诉学生,研究文学要从细节抓起。接着,他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思路开阔、旁征博引,结合自己注释的经历,通过举例的方式阐明古典文献数字化对于《聊斋志异》诠释的重要性:《聊斋志异》中出现的许多典故语词,如《司文郎》、《胭脂》中的“白服裙帽”,在前代文献《周礼》、《南齐书》等中都能找到语源;蒲松龄对《左传》、《太平广记》的熟稔,使得对《聊斋》中的语词和描写信手拈来。古典文献数字化的进程令《聊斋志异》的诠释变得较为容易,互联网与古典文献数字化的诸多检索功能,为《聊斋》的准确诠释大开方便之门,才使得今天有可能实现对《聊斋》真义的精准把握。
听了讲座,同学们收获颇丰,纷纷表示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文献带来的资源和便捷,指导论文写作,进行学术研究,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