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又突破!我校全球前1%学...
· 我校与深圳市越疆科技股...
· 学校召开校院两级交流例会
· 校长魏志强一行赴北京推...
· 青岛市社科界学习宣传贯...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
· 我校与青岛城投集团签署...
· 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校长尤...
文化学术
· 物理科学学院陈栋副教授...
· 复旦大学卢宝荣教授做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
· 物理科学学院张军教授团...
· 青岛医学院李志强教授团...
· 《亚太临床营养学杂志(...
· 我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药学院朱玮团队在Nature ...
综合新闻
· 我校学科建设管理能力提...
· 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
· 离退休处联合明岐中医院...
· 青岛市属企业应用场景对...
· 广东工业大学工会来我校...
· 第六届郯城高层次人才创...
· 高校毕业生项目化就业技...
· “职通央企国企”山东省2...
  院部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院部动态>>正文

商学院《学科竞赛蓝皮书》正式发布

作者:郑丽      来源:商学院      编辑:伍恒犁        日期:2025-11-17     阅读:1

新闻网讯 11月13日下午,商学院《学科竞赛蓝皮书》发布仪式在金家岭校区图文中心三楼报告厅举行。校团委书记李鹏,商学院党委书记王庆金、党委副书记尼梅颉,院长助理马骋,团委书记姜雪峰,竞赛指导教师张波,辅导员刘超等领导嘉宾莅临现场,商学院各专业学生代表及精进成长班全体学员共同见证这本竞赛指导“宝典”的正式亮相。



《学科竞赛蓝皮书》聚焦商科学生大学生涯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与高知名度的竞赛项目,系统梳理了赛事种类、报名方式、竞赛时间、流程规范等核心信息,为大学生参赛提供了兼具实用性与参考性的权威指引。该书由商学院精进班学员代成浩、梅琳鸘、黄烈昊、牛贵艳、冯小燕、李明月、郑邵文等执笔,在修方舟、张波等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经学院与校团委联合支持编撰完成。编撰团队耗时一年,广泛查阅资料、深入调研、严谨论证,最终形成了这部9万余字的丰硕成果,既生动展现了商学院学子创新赋能成长的实践历程,也为高校竞赛实践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校团委李鹏书记表示,学科竞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锤炼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熔炉。他充分肯定了商学院在竞赛育人领域取得的扎实成绩,并强调,此次发布的蓝皮书不仅为商院学子搭建了清晰的成长阶梯,其系统性的经验总结更为全校各学院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商院样板”,充分彰显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责任与担当。李书记希望同学们成为目标清晰的规划者,善学善用的实干者,以及心怀家国的担当者,主动将参赛实践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他表示,校团委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学院的协同联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动蓝皮书优秀经验在全校范围内的应用,助力更多学子在竞赛中锤炼本领,成长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

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尼梅颉在致辞中回顾了蓝皮书的诞生历程。她首先对校友修方舟老师长达七年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正是修老师与精进成长班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才将这份饱含深情的“成长导航图”从构想变为现实。同时,他也对校团委李鹏书记的莅临表示衷心感谢。尼梅颉认为,这本蓝皮书不仅是一本竞赛指南,更是一个“母校培养校友-校友反哺学子-师生共享成果”的温暖育人闭环。展望未来,她期待这份成果能成为一个火种,点燃更多学子的参赛勇气,凝聚更强大的校友凝聚力,并最终滋养“我们永远是一家人”的学院精神,共同构建一个更有力量的育人共同体。最后,她祝愿所有学子能在探索中找寻热爱,在热爱中发现价值,在价值中收获成长。

院长助理马骋表示,蓝皮书为学生备赛、教师指导提供了“分类-能力-指导-政策”的链条式参考体系,对于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教师代表张波以“科创竞先,赛动青春”为主题深刻阐明了蓝皮书对各类竞赛的实践指导意义。他鼓励学生们在蓝皮书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竞赛,努力实现理实结合、学创融合以及学科贯通。



李鹏与王庆金共同为《学科竞赛蓝皮书》揭幕,标志着青岛大学商学院系统化竞赛指导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

在内容介绍环节,编撰成员冯小燕、牛贵艳同学全方位呈现了蓝皮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从数据来源、样本报告、版本迭代等方面凸显其权威性,从竞赛筛选、方法推荐、导师资源、价值阐释等维度彰显其指导性,引发现场师生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此次《学科竞赛蓝皮书》的发布,是青岛大学商学院深化“赛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搭建了连接课堂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桥梁。作为高校竞赛育人的“试金石”与“练兵场”,该书的落地将进一步激活学生创新活力,推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性循环。未来,商学院将持续完善竞赛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蓝皮书的指导作用,着力培养更多具备扎实专业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