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于细微处见温情
“热烈欢迎新同学!”、“这里有你更精彩!"8月29日,高职院校园挂满横幅、彩旗,1386名来自全省各地的新生一踏进学校,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温情。
这些新生是高职院并入青大后迎来的第二批大专新生。为做好迎新工作,高职院成立了由分管校长任组长的迎新工作领导小组,对迎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研究和部署。
学院规定,29日高职院所有早班车提前半小时发放、教职工提前半小时到校。所有班车都被派往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青岛大学校本部等处接站。各教学部的领导、辅导员老师、高年级同学热情为新生及其家长服务,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办理入学手续。各教学部还提前准备了雨伞,以备他们使用。许多辅导员凌晨5点半就来到学校准备迎新工作。学院在报名点设立了家长休息室。当天中午餐厅主动将饭菜送到报名点,并为新生们提供了免费汤。对于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一时交不上或交不齐学费的同学,学院开通了"绿色通道",让他们可以先报到,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缓交或减免学费。一位机电部的新生感动地说:“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关怀备至,来到这里真像到了家。”(张晓虹)
大家一起来迎新
8月27日,离新生报到还有两天,各院、系的“迎新大军”就早已在西院2号宿舍楼前安营扎寨。
记者在迎新点看到,原来主要由学生干部组成的"迎新大军"队伍壮大了,许多普通同学也纷纷放弃休息时间,参加到迎新工作中来,做横幅,布置迎新点,忙得不亦乐乎。机电工程学院2001级朱江华和宿舍的舍友都冒雨赶来,她们说想把第一声问候和祝福传递给新生。文学院中文系大四学生兰孝祥今年已是第三年参加迎新工作,他对记者说,想想自己当年入学时学兄、学姐那热情的帮助,心里至今还暖洋洋地,现在自己迎接新生,也有使不完的劲。(学生记者 温鹏远)
我们是自主招生的幸运儿!
今年,我校与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成为山东省实行自主选拔录取的5所高校。这一政策使69名高考成绩虽然低于我校录取分数线但达到了本科二批分数线、具有专长的新生成为受益者。
8月29日在新生报到的当天,记者采访了几位因自主招生政策而圆了青大梦的新同学。此时此刻,他们一个共同的发自内心的感慨是:“我们是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幸运儿!”
清纯秀气,这是在繁忙的人群中徐惠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个获得过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山东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在一条街上度过的女孩,高考之路却并不平坦。她很清楚,要跨过分数这道坎到青大读书,只是一个梦想。所以,当她把我校外语学院德语系的录取通知书真实地握在手中的时候,惊喜之余,她的感觉“好像是天上掉了个大元宝砸在了我的头上”。其实她自己心里清楚,天上毕竟是不会掉馅饼的。假如从小不付出努力,她不可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假如没有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她进青大的梦想可能仅仅是一个梦想。
殷静宜、解婷婷也把这次机遇当成了通往前方风景的一座桥梁。解婷婷说,自主招生给一些分数不高但有潜力的考生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殷静宜则认为,自主招生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29日傍晚,殷静宜一个人办完了所有报到手续,略显疲劳地坐在了记者面前。她说,真没有想到,一个不起眼的爱好竟然成就了她的大学梦。“我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孩子。可在我心中有一个爱好永远无法割舍,那就是书法。”她笑着对记者说。她学了十年书法,多次获得书法比赛大奖,“中韩书法比赛一等奖”、“山东省书法比赛一等奖”等获奖证书满满地堆在她的家里。当初她来我校面试时,无论是报名时还是展示才艺都给主考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初在申请表上填写个人简历时她也是用毛笔字写的。“那不是为了惹人眼球,而是出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情绪表达。”她说。
“幸运只是对平日努力的一次回报”,被录取到我校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的方彬说,“天下没有无因之果。”的确,从在高中起,他的才能已经显山露水了:高一时被选为年级学生会副主席,繁忙的学习之余,他还策划了各种活动。他组织策划的校园艺术节曾在青岛市人民大会堂上演,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他不仅夺得了奥赛大奖,还喜欢踢球,爱好音乐。他利用业余时间考出了山东省音乐小号的六级证书,这个暑假还到海顿琴行参加了一个多月的吉他培训。
来自临沂的李晓曦从小喜欢读书看报,知识面广。去年四月,爱好文学和影视编导的她只身去参加北京大学的文化周。她在三分钟内编出一个小品,并以饱含真情的演出打动了现场的评委,获得了影视编导的二级证书。闲暇时她还喜欢拿起毛笔练练字,她说,书法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让内心沉静下来。“青大的校园开阔、大气,来这里求学是自己的福份。”李晓曦激动地说。人生是一次搏击,要达到目标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忍,还需要不断进取、挑战自我——面对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李晓曦为自己设计了新的目标。
阅历丰富,爱好广泛,有独立的思考,这是几位“幸运儿”留给记者共同的印象。幸运不会永远属于你,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站在大学这个幸运的起点上,这是他们发内心的感慨。(学生记者 周建亮)
新生家长赞青大——环境幽美 服务热情
近几年,青大飚升的社会美誉度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新生报到当日,记者做了一次随机调查发现,新生和家长对青大纷纷看好,不仅对校园的环境赞不绝口,而且对青大的发展充满信心。家长们表示,让孩子来青大求学是明智的选择。
新生报到的那天,不巧,天公不做美,下起了霏霏细雨,这让不少新生和家长都担心:这天气会给报到带来麻烦吧?没想到,刚一出站便坐上了青大的免费接站车。到学校后,看到井然有序的报到秩序,他们放心了。不少家长告诉记者,青大学子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孩子留在青大学习,他们很放心。有的家长还向记者透露:他们曾担心孩子在陌生环境学习的安全问题,但当他们看到管理严格的学生公寓,看到秩序井然的治安队伍,心中的忧虑一扫而空。(学生记者 姜丽萍)
一图在手 走路不愁
“有了这个地图,在校园里就不会迷路了。"在东院21号学生公寓楼前,不少新生手拿着一份地图仔细研究着。原来,这是学生公寓自管会利用暑假赶制出来的新生“指南"。
记者注意到,该地图上简洁明了地把青大的主要建筑勾勒出来,新生可以对校园的主要景点一目了然。组织这个活动的陈新丰介绍说,这份地图随生活用品一起发送给新生。
据了解,此次自管会还给新生们提供了免费饮料。(学生记者 黄小俊)
意见簿成了表扬簿
大学生文明督导岗接待新生时,准备了三个笔记本,打算记录在迎新时候遇到的意见和困难。没想到,意见簿却成了家长们表达感谢的表扬簿:“服务到家”、“热情周到"等等写了一本子。
“28号深夜十点多钟,我和儿子刚从火车站来到学校,当时附近已经没有旅馆可住,在在这个陌生的环境,我们感到不知所措。幸亏,大学生文明督导岗的王本法同学把我们送到附近旅馆住下,忙完之后已是深夜11点多了。青大学生的素质如此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来自河北的郭先生在留言簿中这样写道。 (学生记者 段楠楠)
“校报是个好导游”
新生报到当日,本报学生记者将当天出版的4000余份《青岛大学报》送到了新生和家长手中,受到大家欢迎。
不少新生在拿到报纸后,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甘肃的一个新生高兴地说:“校报上既有对青大的介绍,也关于青大发展的新闻,还有一个版专门针对新生在衣、食、住、行方面给与全方位的指导,真是我们熟悉青大、了解青大的一个好导游!”
发报过程中,记者发现手中的报纸有点“供不应求”。来自枣庄的一位新生家长对记者说:“再给我一份吧,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