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您还记得吗?上学的时候我总是很胆怯,我每次提问您都是搂着我回答的。”2015年10月,外语学院德语系主任、副教授陈骏飞出差上海,1994级学生张帆专程去看望她,无比感慨地说起这一幕。
不久前获评2016年度我校“最美教师”的陈骏飞,自1994年我校德语系建立以来,就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20多年过去,从德语系走出了430多名本、硕学子,她几乎记得所有学生的名字,每次谈起他们,就像母亲谈起孩子一般,语调和眼神都充满温柔。陈骏飞说,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幕都令自己难以忘怀。
“我就是喜欢操心,为这个操心,为那个操心,”因为这种充满爱的“操心”,学生们都把陈骏飞叫作“陈妈妈”,她把这种“操心”视为“以良知唤醒良知,以爱唤醒爱,以正能量强化学生的正能量”,她还说,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这种“操心”,尤其体现在对待那些家境贫寒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上,为了照顾到他们些许的自卑心理,她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关心。她常常主动为他们购书,提供课余工作机会、留学奖学金担保,甚至为他们购买往返德国的机票。2010年,陈骏飞得知班里两名女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交不出书本费,就悄悄地在信封里分别装了300元给她们,之后还为她们介绍了工作。
陈骏飞笃信“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对每一名学生都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去发现自身优势与局限,从而更好地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对于每一届大三学生,陈骏飞都会结合学生们的自我选择,把大家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考研组、就业组和出国组。她时不时地给考研的同学们提供学习资料,因为她相信功在平时,重在积累;对于就业组的学生,她则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校友资源,为大家提供就业机会;对于要出国留学的学生,她会给讲解德国大学的情况,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是去盲目追求名校的光环。
“我们都知道陈老师每天都很忙,但她还是能抽出个人时间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帮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久前决定跨专业考研的德语系2013级的韩笑对陈骏飞充满着感激,在她眼里,陈骏飞“不仅外在美丽高雅,内心之美更胜一筹”:“相信每个和陈老师交流过的学生,都会受到莫大的鼓舞,在自己的追梦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陈骏飞坦言,自己做的一切都源于内心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她一直在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从事教学工作久了,她发现,人生的意义其实非常简单:当你被人需要,就已经体现出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价值了。就是这样简单,也没有更多的纠结,陈骏飞始终以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践行着她朴素的人生哲学。
在她看来,自己被人需要,与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密不可分。而每当说起教师这份职业,陈骏飞的眼里更是闪出别样的光芒:“我最爱那三尺讲台,我也最喜欢自己的语言课。”
当年陈骏飞的父亲希望她学习德语,然后到工厂去工作,但她却偏爱校园的文化:“她更宽松也更具有人文气质。”虽然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她却依然感激父亲能够让自己学习德语,借助这门语言,打开了她通向德国文学和德国文化的大门。德国人勤奋敬业的工作观和职业观影响了陈骏飞的职业理念——在德语中,职业“Beruf”一词的原意是“神的召唤与使命”,即职业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个包含使命感的角色。
所以陈骏飞热爱并以珍视自己的职业,她把工作视为一种“磨练自己,成就他人”的过程,并时刻在工作中感受快乐。在青岛大学任教以来,她亲历了德语系成长的每一步。建系初期,陈骏飞正值孕期,她挺着大着肚子,每天5点多就起床工作,接待德国专家,在鲁巴教育合作项目下建立起了德语系。
2012年,她被任命为德语系系主任,自那以来,她的工作就更忙碌了。2015年,她成功申请获批欧盟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以扩展学生们的国际视野;2015年度,她共接待德国友校等机构各类来访共计80余人次,与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和拜罗伊特大学等三所德国友校共同设立了本科双学位项目;为使学生们获得更多实习机会,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建立起6个实习基地。陈骏飞还帮助年轻同事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并通过德国歌德学院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为年轻同事争取学金赴德,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建立德语系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2014年来我校任教的德语系讲师张婧忘不了自己刚来时,陈骏飞不但帮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出租房,垫付了房租,还帮忙添置了许多家具和厨具等。“她经常请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去她家里吃饭,包饺子,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和系里许多年轻教师一样,张婧把陈骏飞视为亲切的“大姐”:“她也很支持我读博,为了让我安心准备,主动在课程安排上给我减轻压力,还给了我不少宝贵的建议。”
陈骏飞也一直奋斗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她每学期都超量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她最喜欢的语言课上,她结合中德文化旁征博引,广泛延伸,让学生们在学习德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研习德意志民族精神和文化。她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词汇的背后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
陈骏飞经常对学生们说,德语学科的精神就应当如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一样:自律、严谨、认真。而她本人,就是坚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份作业、精益求精地指导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每一篇论文,她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已连续五年获得青岛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
“我一生只做当教师这一件事,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极致。”陈骏飞认为,荣誉既是对自己的认可,更是一种鞭策,她将继续在最爱的三尺讲台上,把自己钟爱的事业推向新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