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认真贯彻学校育人立校战略,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目标,健全体制机制,注重融合创新、协同推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服务相融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融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相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明确责任 搭建平台 逐步健全五支队伍
2011年,自动化工程学院辅导员彭双凤被评选为青岛大学第二届十佳辅导员,在接受采访时,她说“我一直非常热爱这份工作,把它当成自己钟爱的事业来做。我认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爱学生。而学校提供的各类培训和学习,让我们更有信心把做一个好的辅导员作为终身的职业目标”。
在青岛大学,那些奋斗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辅导员队伍外,学校党委还建立了素质优良、作风硬朗、堪当重任、协同工作的专兼职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学生班主任队伍、党政干部管理队伍、大学生导师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等五支学生工作力量,在全校形成了“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的良好氛围。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为载体,培养专兼职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严格实行任职资格准入制,支持相关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层次和参加专业培训。2005年以来,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师攻读硕士学位14人,攻读博士学位11人,新任专任教师参加校级以上各种培训、考察200多次。形势与政策课为学生开设了“十八大精神解读”、“全方位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形势”等专题的内容,实例与理论结合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不断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青岛大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完善了以学生满意度为导向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学生评价占辅导员工作考核的比重达50% 。加强学工人员的培养培训,2010年来学校有52人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80人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学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加强党政干部及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校领导联系学院、联系班级制度,定期到联系点走访、听课、参加班会,鼓励党政干部担任班主任。2012年以来,学校组织开展中青年干部高校管理研究班近60期,拓宽了党政干部和团干部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
加强大学生导师队伍建设。学校在全国率先实行大学生德育导师制,2004年,又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导师在解答学生疑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了教书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党课培训等,系统推进学生骨干的培训、培养。完善落实学生干部民主选举制度,注重选培学生干部典型,全面实施了学长制度(学生班主任制度),注重发挥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班干部和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先锋示范作用,学生干部综合素质高,工作效果鲜明。
更新理念 找准定位 构建完善育人体系
又到毕业时节。文学院古代文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张国毅的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青大度过的。“2011年本科毕业时,我们穿戴整齐的学士服,结伴参加毕业典礼。当我们登上体育馆的一层层台阶,就好像重温了大学4年来所攀登、跨越的一个个成长的阶梯。当我们一同起立唱响国歌、校歌,一同聆听校长的寄语,每个人都感慨万分”。张国毅说“学校毕业典礼的精心安排、周到设计,给每一个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挥校园典礼的教育作用,这是学校“四段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缩影。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学校逐步构建了导航引领、评价激励、服务支撑和参与监督四套工作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科学设置教育内容,逐步推动建立“三全”育人体制和融合育人机制;完善了课外活动学分化和课堂教学活动化制度,制定学生工作人员与专业老师定期沟通制度,充分发挥了学生资助、公寓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育人作用,提高隐性教育的效果;突出做好入学导航、国防教育、典礼仪式教育、典型教育“四段式”教育和以学风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主题教育等显性教育,实施“一院一品牌”工程,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
为了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学校逐步摸索出一套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发展、个性化成长的评价激励体系,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建立了学生发展多维度评价体系。
学校组织了“身边的楷模”大学生事迹宣讲团,加大对典型学生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成才导向。经济学院10级学生孙磊在听完“身边的楷模”宣讲后表示要以身边的榜样为目标,努力学习,坚持全面发展。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学校于2005年在省内率先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设立了四个学生事务大厅,探索出“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科学设置学生事务大厅服务流程和运行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直接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素质拓展、事务服务、权益维护、学习指导、教育管理等服务。
学校充分保障学生对学校事务,尤其是学生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学校将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评价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尊重学生成长发展选择权。2012年来,学校每年进行“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以学生投票决定最终人选。坚持学生事务信息全面公开,定期举办校园新闻发布暨学生议校座谈会等。在优秀学生项目评选、学生奖贷困补中,推选一定比例的学生作评委,推选学生代表列席、参与学校有关会议等,形成一套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
鼓励创新 形成合力 持续推动工作常抓常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鼓励创新,形成合力,注重两个课堂的融合补充,将课堂育人与课外育人相互衔接,形成了六种育人理念。
以“教学立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探索实施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内容专题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完善实践教学学分制度,实践教学占到了1/3的比例。通过不断创新和总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省、市级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立项87项,获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奖励120余项。
以“理想聚人”,开展“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建、重大节庆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培育了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学生党员接待日、国旗班等工作品牌。做好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
以“道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充分挖掘典礼仪式的教育引导功能,创新形式、精心策划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生表彰会等仪式教育,渗透教育内涵,塑造学生人格。开展入学教育、“三生教育”、国防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设立校院两级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推动实践育人工作。
以“文化育人”,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创业工程、校园文化精品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工程、百团争艳工程和优良学风建设工程,“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周五之夜——社会文化新视野”、“浮山讲堂”、“毕业歌会”等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品牌。
以“网络近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除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外,学校还设立了学生工作系统信息中心,通过短信平台,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条便捷、畅通的信息渠道;大部分辅导员开设了博客、微博、飞信、微信订阅号等沟通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服务工作。
以“真情暖人”,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育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四级覆盖,寒暑假“送温暖”活动坚持了近十年。学校推出职业规划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立足全国创业五十强,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