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5-12-07 阅读:1
我校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颁布后,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摆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案头。对我校八千多名毕业生来说,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在就业浪潮中准确定位自己、推销自己,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服务,不失时机地实现就业,从而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争取一个好的起点,是摆在他们每个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日前,校党委副书记、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荆兆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希望广大毕业生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准确定位自己,以一个普通劳动者和社会建设者的姿态,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树立自信 迎难而上
荆兆勋分析说,从全国看,2006届毕业生总量略高于2005届,总体供需基本保持平衡。但就青岛地区来看,毕业生总量净增70%以上,而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没有多大增加,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在对就业形势保持清醒认识的同时,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面对困难,树立自信。
树立自信不是盲目的乐观和懈怠,自信是建立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学校优质的就业服务以及对就业形势的清醒认识之上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的主动性、自信心和精神风貌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在就业工作中已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不断得到拓展。此外,青岛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高水平的人才需求相对较热,这些都为我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希望广大毕业生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既要正确对待困难,又要树立积极参与竞争的信心。任何畏难、退却和回避的心态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调整心态 准确定位
精英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大众化教育条件下用人单位在选人时更注重能力和素质要求。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只能说明受教育的经历,是不是社会所需的人才,须经过社会的挑选和检验。因此,以什么样的心态就业,给自己一个什么定位,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尤为重要。广大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准确定位,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积极参与竞争。要树立事业第一、工作为先的就业观念,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就是通过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得来的,而事业不是建立在地域环境或亲情关系上的。要从长远考虑,从发展变化的时代和社会考虑,拓展眼界,早日就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通过劳动锤练自己。荆兆勋再次告诫毕业生:不要在无奈、徘徊和等待中消耗自己的青春,那种将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圄于都市、圄于舒适、圄于亲情、圄于一成不变的职业思维,只能坐失良机。
荆兆勋强调,广大毕业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就业平台和各种规模、形式的人才招聘会,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宁早不晚,越早越好,切忌抱有“下一个更好”的心态。
完善就业技能 真诚面对竞争
市场需求五花八门,千行百业各有所需。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掌握推销自己的技巧技能也很重要。鉴于往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荆兆勋再次提醒广大毕业生,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要以热情、执着和真诚自信从容地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推荐书的制作力求简约、真实、有针对性。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是一种高度提炼和概括,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水平和境界;真实是做人的坦诚和信誉,是自信的体现;针对性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将自己的特点和专长突出出来,尽量与对方的要求相联系。
荆兆勋说,我们不反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包装”,但包装要适度、恰到好处。“包装”的目的是为了推介自己,通过“包装”使自己的特点和专长更加突出,那种花了大量精力、在花里胡哨中把自己包装没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让人看得真切,特点突出,目标指向明确,这是最实用的“包装”。
采访结束时,荆兆勋语重心长地说,历年来,学校都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做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事关学校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战略性任务来抓。为此,学校每年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愿2006届毕业生珍惜学校所做出的努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转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抢占先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