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4-04-15 阅读:1
“今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要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是成功就业的关键。”近日,学生工作处处长陈红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
据我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主任解涛介绍,去年是第一届扩招生毕业,全国遗留50多万毕业生未能就业,今年有280万毕业生,全国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我校今年有7297名毕业生,比去年增长了1700人。相对而言社会需求增长不高,而且供需中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很多大型企业面向全国招聘。另外,青岛现已成为全国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城市之一,每年约有两倍于青岛高校毕业生的外地院校学生参与青岛人才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导致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针对严峻的形势,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自去年11月全面启动就业工作来,积极拓展就业市场,陆续邀请到700余家单位到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5000个。但到目前为止,很多同学依然在等待观望。
“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同学们的观念问题。”陈红军向记者介绍说,毕业生现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如对择业城市要求高,对薪酬要求过高;部分学生缺乏竞争择业、主动择业的意识,等、靠、看思想严重,对家长、老师、学校的依赖性过高。部分毕业生对考研、考公务员期望过高,根本不急于就业。面对这些情况,陈红军说,提倡树立就业新观念成为当前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重点。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近日学生工作处发布致2004届毕业生的一封信,更新观念成为该信的主题。
陈红军谈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观念,应届毕业生就业,现阶段寻找的只是一个可以立足的工作岗位,而不等于一项终身的职业和事业。先有了岗位才会有工作经验的积累,才能跳出“要求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怪圈,才有了重新择业或创业的资本。
“生存优先”的观念也很重要,要有生存危机,消除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陈红军还谈到了“到基层,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观念,竞争择业、自主择业的观念,及时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