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合并办学以来的10年里,我校抢抓机遇,在办学体制、规模和层次上都得到快速发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大大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氛围——这是我校师生的共同感受。
良好的发展环境,来自坚强有力、富有成效、坚持不懈的思想政治工作。合校10年来,我校历届党委班子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建的首要位置,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加强各级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紧抓理想信念教育不放松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就是做人的转化工作、激励工作,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这也是校党委抓思想政治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几年来,校党委先后下发了《中共青岛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青岛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和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文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全校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党委首先加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等重大课题,党委深入研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办中心组读书会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专题报告会。党委还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2000年,校党委在校、院两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三讲”学习中,校党委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精心组织,边学边改,领导班子成员自我剖析、交流思想,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进行整改、巩固、提高和“回头看”,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查找不足,自查材料曾先后八易其稿,在师生中产生了极好的反响。据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全校师生对校领导的满意率达到98.37%。
经过“三讲”教育,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理想信念、全局观念、群众观念、廉洁自律等得到全面提高,为学校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三进”工作是德育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党委高度重视“三进”工作,成立了“三进”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研究“三进”方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意见》,就“三进”工作的意义、如何发挥好“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如何营造良好的工作舆论氛围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对课程设置、教材选定、教学手段、师资培训、经费投入、教师待遇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为 “三进”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党委宣传部会同学生工作部、马列部、教务处研究拟定了教学改革方案和“三进”教学大纲,将贯彻十六大精神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与“两课”教育教学整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统一思想和提高理论素质上下工夫,增强了教学效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马列部和各学院党团组织还针对教学重点、思想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开设了一系列讲座和专题辅导报告,解疑释惑,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团委在大学生中开展“学习理论,坚定信念,奋发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积极实施以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工程和素质教育,提高了大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把五只队伍锻造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校党委重点抓好了五只骨干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宣传干部队伍、新闻工作队伍、社科理论队伍和政治辅导员队伍,把他们培养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
学校对政工干部、教师、政治辅导员等进行定期培训,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全方位对其进行培训。出台了《关于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重视“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召开两课工作会议,拨专款建设两课,鼓励教师开展社会和国情调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地解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我校高度重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每年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研究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交流思想和经验,对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予以奖励。广大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成为我校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高水平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德育室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编写了《思想道德修养》教材;马列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解疑释惑100题》,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辅助教材,有力地推动了“三进”工作的深入开展。报社等校内新闻媒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闻工作规律和特点,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理论成果,促进了校内新闻工作的健康发展。
软任务硬化,软工作做实
把软任务硬化,是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放在学校全面育人的大局中开展。“大学生文明学校”、“文明修身”活动、“德育导师制”、“五个一”文明工程、“周五之夜”讲座……几年来,我校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推陈出新,层出不穷; “爱心社”、“法学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科技文化艺术节”、“缤纷社团活动月”、“青年志愿者进社区”等形式多样、高雅文明的活动更是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以创造优良的校园秩序、优良的校园环境为目标,推进学校共青团文明小区、文明宿舍、文明教室建设;通过强化文明督导岗、党员宿舍挂牌等形式,广泛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领悟修身内涵,优化了育人环境,在全校树立了讲责任、讲道德、讲文明的良好风气。
同时,我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暑假期间,校团委结合各学院专业特点,继续组织文艺小分队、医疗卫生小分队、科技小分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受到团省委的表彰。这些措施和活动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999年1月13日,我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成立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开辟广阔的理论阵地。现在,大学生理论研究会已发展为十几个分会、近百个小组,6000余人参加,仅2000年就提交论文1000篇。
为了抢占宣传思想教育的制高点,我校投资20万元全面改造校中心区的校园广播系统,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无线调频广播的全面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我校有线广播的时代。青岛大学网、青岛大学新闻网、学工在线、心理在线等网站已全面开通,开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为适应形势的需要,《青岛大学报》由4开4版扩为对开4版,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与可读性,连续被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省优秀级报纸。
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角落
在我校大学生中,有一个贫困生群体。据统计,我校31000余名在校生中月支出低于180元的学生占22%,交不上学费的也为数不少。面对这个群体,校党委一直充分重视和关注。有关部门本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原则,积极探讨新时期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从解决实际困难、进行心理帮助等多方位出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健康成长。
我校建立了“特困群体数据库”,制定实施了《孤儿学生资助办法》《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奖学金实施细则》《优秀特困生表彰办法》等一系列条例制度,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措施,为贫困生设立勤工助学固定岗位900多个,临时性岗位3800多个,1999年以来,学校每年发放勤工助学酬金近200万元,减免学杂费近300万元,每年走访特困生200余家,发放家庭慰问金近30万元。每年,不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我校党政领导和各院、系的政治辅导员都深入贫困生家庭走访慰问,城市街头、偏远乡村都能见到奔波他们的身影。
我校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建立了贫困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定期、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多次举办贫困生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