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5-12-07 阅读:1
“翠儿,她是生你养你的亲妈啊!这就是长满老茧一分一分的给你攒学费的手啊!”受到良心的谴责,翠儿“扑咚——”跪下了!“妈!我错了!我真的错了!”舞台上母女相拥而泣。台下,观众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是“感恩的心”文艺晚中的一个镜头,小品《我是谁》的主人公翠儿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爱慕虚荣,当母亲从老家来探望自己时,她称母亲为“保姆”,以防止“老土”母亲让自己丢面子,后被一同学揭穿。“大家千万不能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娘!”应邀而来的海军航空老兵高翔也告诫学子们。
11月24日晚的青大剧院,被浓浓的感恩之情包围着,以“点滴恩情 感恩满怀”、“感动青大”、“共和国也动情”三个板块为主线的晚会节目催人泪下。
一个“也曾经觉得父母老土”的大二学生已经自责得泣不成声:“泪水中,我接受了灵魂的拷问。”他满怀感激地告诉记者:“谢谢感恩活动,让我人格更加健全!”
以“明德与感恩 成长与责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由校团委、学生会主办,10月下旬开始,源于一次调查:10名大学生中,仅1名学生保留了与父母通信的习惯,有4名学生一个月才和父母联系一次,还有1名学生两个月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只有3名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有的学生一周写几封情书,却从不愿写家信;有的学生往往缺钱时才会给父母打电话,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还有的学生放假后在家住几天就烦,总觉得跟父母缺少共同语言。学生“淡薄的亲情意识、膨胀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会调研部部员们“不敢相信。”调查结果在学生会例会上一公布,学生会的骨干不约而同地想到“开展感恩教育"。 10月末开始,反映父母亲情、师生深情、朋友友情、社会真情、爱国豪情的经典影片和图片展览;与部分贫困生、学生家长、老红军、“抗击非典”专家和医护人员座谈等活动在四个校区同时展开。
11月10日,校团委办公室接到经济学院学生鞠群的父亲的电话,他收到孩子上大学以来第一封家书后“满心感动”地说:“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实在是太好了!孩子终于懂事了!”
11月20日的“感恩访谈会”上,一个叫王璐瑶的青岛女孩通过DV短片走入了大家的视野。“妈妈,我爱你!” 访谈会现场,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王璐瑶,第一次说出了这句久藏心里的话,并为妈妈围上围巾,妈妈哽咽了,“我感觉我的女儿长大了!我为她骄傲!”璐瑶说服了“不让女儿碰一点家务活儿,怕她伤到手指”的妈妈,每个周末,都回家“争抢着”做家务。
“妈妈的爱像空气,从小就沐浴其中,让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璐瑶开始以各种方式记录父母点点滴滴的爱,“以前是妈妈单方面的付出,我单方面的接受,这次感恩活动让我们的爱彼此交汇。”活动开展以来,“心灵一次次受到触动”的学子,一次次拨通父母的电话,一遍遍在家书上写满问候与祝福……部分学生“利用高科技”制作网页、Flash、DV等,“表达心中亘古不变的感恩精神。”
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感恩、如何表达爱”的旅游学院2004级学生荣文博,每周都要给家里写信、打电话,“表达感恩之情。”他说:“懂得了感恩,理解了父母的牵挂,我更有勇气面对一切,因为我知道我是父母的希望。”
“一个月的活动,它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具体的、多方面的。” 2005级学生贾梅又一次把信投入信箱,“学会感恩,时时处处想到感恩。感父母恩,主动尝试为父母分一份忧,担一份愁;感老师恩,用饱满的学习热情,托起一份浓重的桃李情;感社会恩,用青春之光热,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之责任;感祖国恩,明确责任,牢记使命,成长成材。”
教育活动开展以后,校团委办公室的电话一次又一次地响起,很多学生家长纷纷打来电话,称“孩子长大了!”校团委负责人说,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大学生中形成了健康和谐的亲情、友情、社会情和民族情氛围,激发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校党委副书记荆兆勋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11月24日晚的“感恩的心”晚会,他说:“爱的情感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最永恒的情感,爱的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这项活动是我们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当代大学生在被爱的环境中成长,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平台来激发、培育、唤起同学们爱的情感,帮助他们实现由被爱到爱别人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