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青岛市青岛大学企业家联...
· 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
· 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
· 校领导会见中国法学会案...
· 校长魏志强到马克思主义...
· 我校举办医学发展领导小...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带队调...
文化学术
· 学校举办2024杂化材料国...
· 我校教师黄军荣获民建中...
· 艺术学院获得一项国家艺...
· 物理科学学院张永成团队...
· 纺织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发...
·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
· 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和亓...
· 我校获评省教育厅专项内...
综合新闻
· 我校教育培训事业驶入高...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2...
· 校领导参加物理科学学院...
· 校领导巡听电气工程学院...
· 校领导巡听督学环境与地...
· 学校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
· 我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
· 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用尊重与关爱呵护迷失的心灵

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6-05-16     阅读:1

他们是大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总是站在幕后默默地奉献,有着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在“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到来之际,本报学生记者走近了他们——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的六位专职和兼职心理咨询师——

赵翠梅:让迷失的孩子走出阴影

原文学院党委书记赵翠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动力源于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材的关注。赵老师告诉记者,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近20年来,她深深体会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长的烦恼,考研、就业和经济困难的压力,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情感的困惑以及网络的诱惑等,导致25%左右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面对这些学生,如果再单纯地以传统手段做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不能奏效。“所以心病还得用心医。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有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和帮助,才能引导他们走出阴影。”于是,赵老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2003年她参加了我校医学院举办的首届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并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书。从此,她将心理咨询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并开始兼职为大学生做心理咨询。

赵老师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她把每一个前来求助的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在她看来,这些孩子只是暂时迷失了心灵的方向,“我要做的就是帮他们跨过这个坎儿”。“天天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我对他们太熟悉了,我觉得自己对同学们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赵老师充满自信地说。

赵老师的咨询时间是隔周一次,在没有实行预约制前,她一下午最多要接待六七个同学。一些文学院的同学还经常跑到她办公室求助,她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用心呵护着袒露在她面前的一颗颗负重的心灵。每当看到来访者带着困惑和冲突而来、带着笑容与自信离去,赵老师都会沉醉于咨询带给她和求助者双方的幸福和满足中,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

曾有一位因家庭原因自以为有严重强迫症的同学,十几年来一直生活在所谓“罪恶”的阴影中,赵老师至今记得第一次接待这位同学时他表现出的极度自卑。经过长达一年的咨询,赵老师终于唤醒了这位同学自我改变的意识,帮他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感。在赵老师的鼓励下,这位同学放弃了混文凭的想法,一鼓作气考取了某大学的研究生。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高兴的呢。”赵老师笑得很开心。(学生记者 王从)

陶明达:享受助人自助的快乐

在山东省高校,陶明达是较早从事心理咨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人员之一。他参与筹建的我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是驻青高校第一家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机构。多年来陶老师已积累了3000多个咨询案例,为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他长期从事青少年问题研究和学生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作为心理咨询师,陶老师的愿望是助人成功与健康。为了这个愿望,他付出了很多。“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只有我一名咨询师,那时一天做三四次咨询是常有的事。”陶老师回忆说,那段日子咨询工作占去了他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由于在咨询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他有时一天下来疲惫得饭都不愿吃。“但是看到接受咨询的同学们不再消沉,又充满活力,再累也不觉得!”陶老师笑着说。直到现在,他办公室里经常有求助者的身影,每每这个时候,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认真地倾听、仔细地分析、悉心地疏导。

在陶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许多同学重新扬起生活之帆。他至今记得一个因失恋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女生,一进咨询室就失声痛哭。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陶老师一次次耐心细致地帮她疏导消极情绪,直到她找回自信、树立起新的目标。更让陶老师高兴的是,后来这位女生发短信告诉他考取了北京某大学的研究生。

当问及陶老师这么多年来做心理咨询的最大感受时,他的回答如此简单:“助人自助。”在陶老师看来,这正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份工作吸引他为之付出的动力。陶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做心理咨询会接纳众多的负面情绪,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他获得了自助的快乐,学会了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并让他不断获得新的能量去帮助新的求助者。

现在,担任旅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的陶老师工作依然忙碌,但他对于心理咨询这项事业的执著追求一如既往。(学生记者 王静静 见习学生记者 梁志成)

夏锡梅:永远让自己充满希望

采访夏锡梅老师是在前不久的一天傍晚,她刚刚做完咨询,脸上挂着疲惫的笑容,来不及喝口水便又开始接受我们的采访。

夏锡梅曾做了6年学生辅导员,工作中她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包含更广阔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许多观念需要转变,教育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学教育学出身的夏锡梅开始了她的心理探索之路。

1998年,夏老师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博士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办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硕士学位班。林孟平的“人本主义”学说对她影响很大,她认为这一学说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林老师的人格魅力坚定了夏老师投身心理咨询事业的决心。

担任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的夏锡梅是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平时她不仅要为学生做咨询,还承担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及心理卫生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不管多忙,只要同学们有求于她,她会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为此夏老师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有天晚上她正在家中做饭,突然收到一位情绪异常波动的同学发来的一条言辞过激的短信,夏老师当时心急如焚,她一方面和这个同学保持联系稳定他的情绪,一方面立刻向有关领导和老师汇报情况寻求帮助。经过一番紧张的疏导,这位同学终于恢复了理智。当夏老师悬着的心落下来时,她闻到厨房里飘出的焦糊味,原来一锅排骨已经煮干了。

“我身上肩负的是爱与责任,这种爱与责任让我不敢停下。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学生一点点在改变。”说这些话时,夏老师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但夏老师告诉我们她也有苦闷的时候,“看到求助者不想改变,知道自己帮不了他们时,心里就会很无奈很不好受。”“心理咨询是两个人的事情,来访者应有主动寻求改变的意识,如果无法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咨询就很难继续下去。”夏老师感叹道。她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同学的心理健康意识。

夏老师还深有感触地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庞大工程,必须有环境来支持。许多求助者走出心理咨询室后又回到了原来无法得到支持和认可的环境,很容易又回到以前的心理状态。随着我校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 夏锡梅老师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同时她感到自身力量太有限,她希望更多的人投入这项工作。

夏老师坚信这样一句话:“你能够走多远,你的学生就能够走多远。”她有一句口号:永远让自己充满希望。她认为有希望才有力量,只有自身有了力量,才有可能影响和感染他人。 (学生记者 张冬霞 见习学生记者 张程)

史秋花:为了爱与责任

身为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每天都有繁忙的工作,为何还要挤出时间为大学生做心理咨询呢?“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一种责任的驱使,是对学生的爱。”面对记者的提问,史秋花老师这样回答。

三年前,史老师自费参加了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并通过了全国统一鉴定考试。采访中她多次提到“以学生为本”,心理咨询的伦理要求是要做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所以史老师一直都在探索一套“更科学、更尊重人、更适合高校学生”的心理指导方法,每次做完咨询她都会认真总结。咨询中史老师总是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体验他们的痛苦,分享他们细密复杂的情绪,用温情感化他们。当来访者向她敞开心扉后,史老师再慢慢为他们解开心结,牵引着他们走出迷茫和痛苦的深渊。

以来访者为中心,是史老师在咨询中一贯坚持的。她说:“来咨询的同学大多是敏感的,他们对我充满期待,他们需要我的帮助,所以我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冬天,咨询室里没有暖气,天气冷的时候人在里面冻得简直坐不住,“做咨询时真想站起来活动活动取取暖”,史老师说,但她从没那样做,为的是对求助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每次值班,无论时间多晚,史老师从不拒绝等候她的学生。

三年里,史老师接待了面临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学生,看到一张张本该朝气蓬勃的脸被心理问题扭曲,看到心理压力消蚀着这些同学的意志,使他们降低甚至失去了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史老师很是心痛,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一个从咨询室走出的同学都能笑容重现。在史老师眼中,心理咨询师首先是爱心奉献者,她坚信爱的阳光会驱散来访者心中的阴霾,激发他们自助的潜能与力量。有时在校园里散步,史老师会遇到她接待过的同学,这时她会远远地向他们树起大拇指,那是他们彼此心灵沟通的信号:状态不错,继续努力!史老师说:“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自己也会跟着高兴。” (见习学生记者 李芯茹 徐锡蕾)

李莉:点亮心灵之灯

两年前,李莉在浙江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后,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因为和大学生年龄相近,许多同学视她为知心大姐,他们愿意将心中的烦恼向她倾诉。

在两年的时间里,李莉老师已为二三百人做过咨询。在分享大学生们成长的痛苦与美丽的同时,她欣喜地发现自己也在反思中不断超越着自我。李老师说:“心理咨询有时候像一面镜子,点拨了别人,也让自己更加看清自己。”她曾接触过一个案例,让她感到非常吃力,因为来访者咨询的问题也曾困扰过她本人。那天她们双方谈了很久,咨询结束时来访者恍然大悟,而她自己也豁然开朗。现在,李老师越来越喜欢这项工作,因为在帮助他人走出心理困境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完善和提升。所以,她用“美好”两个字来形容这项工作。

在咨询中,李莉老师始终以轻松的心态静心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