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6-06-20 阅读:1
日前,我校督学把关于学校课堂教学、试验教学等方面的7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交到教务处,这是我校督学工作的又一大收获。
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7位督学分别对全校本科多媒体课堂教学(张翼然教授任组长)、双语教学(陈佩冬教授任组长)、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侯尚智教授、苏孝业教授分别任文、理科组长)、实验教学(应武林教授任组长)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不仅为我校今后教学改革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正在进行的本科教学评建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我校组建督学队伍始于1997年,目前已经是第七届,由我校已经退休的全国模范教师、知名学者,及在教学管理岗位上经验丰富的老院长、老教务处长、老系主任组成。2005年4月,学校又对全校督学力量进行了整合,设立了首席督学。10年来,督学从学期初到学期末,从课程教学到考试、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从实习、实验到各级各类考试等各教学环节,认真履行督教、督学、督导、督管职责。这套特色突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督导体制,已经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青岛大学教学督导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听课是督学们的一项最重要的常规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每位督学每周听课在4节以上,他们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并写出具体评语和改进意见。到目前为止,督学们已经听课6200多次、听课9000多节,听课面覆盖学校所有院系。坚持听课结果反馈制度,发挥好听课的作用。教务处每周将听课结果回馈给教师所在院系,对讲课效果不理想的教师要求院系领导进行重点听课并进行帮扶。
在坚持随机性的听课的同时,督学们还针对性地结合教学检查进行检查性听课,对学生反映较大的课程进行诊断性听课,对重点课程和优秀课程进行评估性听课,对转系列和晋职教师进行鉴定性听课,还开展了指导性和研究性听课,及时总结听课过程中带普遍意义的规律,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保证教师首先要过教学关。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督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放在这些教师身上。冯光廉教授等文科组三位督学,集中一个月时间听取了三位年轻老师的课,然后组织了专题座谈,为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提出建议,对青年教师迅速站稳讲台,成长为教学骨干力量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侯尚智教授针对法学院引进留学人员较多,进行集中听课和专题研究,帮助这些老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每年新教师岗前培训时,冯光廉教授、应武林教授、孙耀煜教授、苏孝业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每年为新教师辅导如何加强自身师德建设、如何备课、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为青年教师树立了典范。
在认真督与导的同时,督学们积极为学校教学工作出主意、想办法。近年来,督学倡导、参加学校组织专业评估,组织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毕业论文、毕业班听课率与考研率研究、高校考试改革、督学制度、大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每年撰写出多份有分量的调研报告,为学校教学制度的制定和调整,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采纳了督学的建议,于2001年、2005年组织了两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每届比赛,参加学院选拔的教师均超过百人,参加学院、学校组织的观摩听课、评课超过2000人次。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已经成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品牌。督学参与了指标体系的制定、学院推荐人选的试讲听课、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议、教师教学档案的审查、公开课后的评议。对于在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督学有重点地帮助他们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有的督学还确立了重点研究、帮助的对象,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校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