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办学十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按照齐抓共管、完善机制、提升品位、培育特色、注重实效的“二十字”工作方针,把人文精神、学术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入工作机制、专业课程、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中,着力打造高品质文化素质教育大平台,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最近,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纳入总规划: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工作机制
学校党委、行政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持之以恒地抓。在学校 “十五”、“十一五”规划、《实施大学生导师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了详细规划,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
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实行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责任制,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成效作为衡量部门和单位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职能部门和单位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日常工作统筹规划,相关部门、单位和学院发挥各自优势,有效整合了校内文化素质教育资源,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始终处于有组织有计划、稳步协调运行的状态,实现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管理与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
畅通主渠道: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1999年以来,学校适时对学科、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和修订。新教学计划合理地构筑起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体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满足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的需要,加大由学生任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比重,开设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达到总学时的15%。
学校还开设研究型课程、工程设计系列课程、讨论或自学课程、创业创新训练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可计算在综合素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内。为鼓励学生从事创新和研究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或自由进行课外科技活动获得成果,可取得若干学分,并计入选修课学分。
开好选修课是普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基础厚实的优势,每学期开出的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交叉的通选课多达150门。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学校开出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达397门,共计4万多个学时,修课人数达到13多万人次。该类课题重点建设了23门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包括3门通修课程和20门选修课程);课题组编写了《人文教育导论》、《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概论》、《艺术鉴赏通论》等系列教材和讲义,制定了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供学生有计划地选修。
开辟大课堂: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活动
贴近学生实际,共青团推出“五项工程”。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学术类、文化类社团的作用,寓思想教育于文化活动中,着力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工程,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和科技创新基地,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指派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辅导,满足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实施精品文化建设工程,重点抓了“周五之夜——社会文化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大师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博士论坛、著名企业家论坛、艺苑漫步等精品讲座,这些讲座增长学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已经成为广大学生踊跃参与的文化大餐。实施高雅艺术校园行工程,使京剧、杂技等国粹艺术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普及;开展“话剧普及周”,由“魔方剧社”等校内话剧社团组织自编自演剧目,提高大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举办“文化艺术节”及文艺竞赛,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作、施展才华的舞台。实施社团建设百团争艳工程,学生社团从过去的二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106个,会员达12000余人。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节”,设计活动百余项,参加学生近万人,呈现出“百团争鸣、百花齐放”的浓厚文化氛围。
建立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部队、机关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民共建基地45个。在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颐中集团等著名大企业集团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学校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把劳动、军事训练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列入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几年来,我校组织大学生组成上百个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法律援助、支教扫盲、文化下乡、卫生服务等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街道、社区开展敬老助残帮困、义务家教、公益服务、社区文化建设、担任社区党建助理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按学生1:3000的比列配备了专职辅导教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了一套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人际交往训练、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等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引导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激发了大学生的成才热情,胸怀祖国、发奋学习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调查表明,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术素质、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呈现“进出两旺”的局面:从1999年开始,招生工作连续7年无“小年”,录取分数线持续攀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超过90%。2004年首届全国大学英语写作大赛中,山东赛区有4名选手获特等奖,我校学生占居2席并参加全国总决赛;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山东赛区大学成人组)中,我校学生获特等奖。在2005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有两项艺术作品分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2005年,我校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山东赛区一等奖6项,获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004年,我校学生4件作品参加第四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山东省特等奖2项,其中1项获全国三等奖。我校3名学生参加在韩国大邱市举行的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一枚铜牌、一个第七名;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我校学生夺得2金10银5铜,荣获甲A组女子团体总分第一、男女团体总分第一。
营造大环境: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建设生态友好的人文景观。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建起了百卉广场、海月广场、宇园、曦园、莘园、未名园等10余处人文景点和休读点。在校园景观的建设和绿化美化中,精心规划设计,融入人文精神,注入艺术内涵,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了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艺术气息浓郁的景观、恬静幽雅的休读点,涌动着追求新知、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卫生清洁、秩序井然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熏陶着学生。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2000年开始,学校启动了形象设计工程,聘请专家重新论证和确定了校训、校徽和校歌,对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进行了规范设计,凝练了特色鲜明的青大精神。“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12字校训渗透着厚德载物、虚怀若谷、崇实尚美、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校歌词旨隽永、气势宏伟,表现了青大人自强不息、创新有为的理想追求;校徽与校训、校歌浑然一体,表现了校训和校歌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视觉识别系统则通过可视形象展现了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广大教职员工敬业奉献、勤奋工作,表现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兴校强校意识;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报效祖国的愿望。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学习积极性高,自习率达90%以上。学生考研率持续提高,2005年毕业的5700多名本科生中,有24%的学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2002年,学校相继投资建成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青大剧院,改造了主体育场。2005年,学校又投资建成了国内高校一流的体育馆。新建和改造了东部校区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建有三个大学生活动中心。我校各类高标准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为举办高水平文艺体育赛事、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保障。2005年7月,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在我校举办,来自包括港澳地区高校在内的全国162所高校参赛,是历届大田赛中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届赛事。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著名指挥家卞祖善、著名学者张岂之等音乐界、学术界大家,先后在青大剧院、青大体育馆和青大体育场举办学术讲座和指挥演出,广大学生亲历其中,耳濡目染,在高品位文化氛围中陶冶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