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8-05-30 阅读:1
“奶奶,您哪里不舒服?还疼吗?渴不渴?喝点水吧。”一走进四零一医院骨二科的四川伤员专用病房,记者就看到我校志愿者美术学院大二学生李晓杰站在病床边拉着一位老奶奶的手,“奶奶您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八月份我们陪着您一起去看奥帆赛。”听到李晓杰这么说,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位老奶奶已经八十二岁了,地震的时候伤了腰,但是她特别的乐观,总是对着我们笑。”李晓杰说。床尾的牌子上写着这位老奶奶的名字叫“千素华”,当记者走近她身边问她有没有什么需要时,老奶奶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紧紧握住了记者的手,“感谢你们,你们都是好人,我知道你们都关心我,真的很谢谢。”老奶奶朴实的话语中透着真诚。 张永浩是我校物理科学学院大三学生,5月23日一大早他接到青岛红十字会的电话,一听说需要志愿者到医院帮助四川灾区来的伤员,他马上叫上了同宿舍的秦开强、黄晓寅、任小进和李晓杰四名同学赶到医院,“因为我是奥帆赛多国语言志愿者呼叫中心的志愿者,之前和红十字会有过联系,这次情况紧急,所以他们找到我,希望我可以从学校找人过去服务。”“我当时刚起床,听说需要志愿者,匆忙洗了一下脸就跑出来了。”李晓杰说。 上午九点张永浩等志愿者开始在医院为伤员们服务。“这一批到达四零一医院的伤员共15人,基本上都是在地震时被重物打伤,入住在骨科。因为他们是在22日晚上才安顿好的,所以今天要做各种检查,需要我们把他们送到不同的检查科室。”张永浩说。一般抬一个伤员需要6-8个人在不同方向一起用力,为了减少移动时带给伤员的痛苦,志愿者必须要有相当的默契,有人抬手、有人抬脚、还有人支撑着身体……“一、二、三!”他们一边嘴里喊着,一边用最快的速度将伤员从床上转移到担架上。在这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几个大男孩格外的细心、耐心,为了让伤员平稳的移动,黄晓寅、任小进跪在了床上。“运送的过程也要相当的小心,不能太快、太晃,旁边还要有人一路都举着吊瓶。”他们强调。 由于缺少人手,记者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从病房到检查室,中间要转两次电梯,然后走六七分钟的路,其中有上坡和下坡。到了X光室后,要先把伤员抬到机器上,然后一次次上前帮助他转到各个位置方便检查,拍完片后再把伤员抬到担架上,原路返回。才一趟下来,记者就已经出汗了,而这样的工作志愿者们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已经做过很多遍,与此同时还要跑上跑下为伤员送各种化验样品。“开始的时候还会迷路,现在基本上都已经熟悉了。”志愿者说。 李晓杰是我校五名志愿者中唯一的女孩子,可是她也和男生们一样,一起抬伤员、推担架床。“我们一天几乎都没有休息,而且一直站着。”在检查室外面等候时,志愿者们纷纷疲惫地倚在了墙上。“其实我们几个下午都有课,而且周末还有英语等级考试和普通话考试,可是因为伤员刚刚到达,所以我们五个向学院请了假和几个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一直在这里坚持着。” 午饭的时候,五个人也是轮着吃饭,如果伤员需要帮助他们随时都可以赶到。在伤员中,大部分人有很浓重的四川口音,身为云南人的秦开强虽然不是川籍人,但是同为南方人的他一开口就让伤员们感到很亲切,于是他一边给伤员按摩,一边和他们唠起了家常,“一开始他们还有些拘谨,但是后来我们在一起聊得特别开心。”他说。从四川来的伤员和家属也非常感谢志愿者的服务,有些家属把自己坐的椅子搬出来让志愿者们坐着休息一下“他们一直在忙,都没停下过,真的很辛苦。”一位家属一边说着,一边手拿着一大串香蕉往志愿者的手里塞,可是志愿者在表示了感谢之后,又忙碌开了。 离开病房时,记者提出要给千素华奶奶照张像,透过镜头看去,老奶奶依旧是慈祥的笑容,记者朝她摆了一个“V”型的手势,没想到老奶奶竟然也学着摆弄起指头来,不知道是指头不太听话,还是她八十多年来从来都没有摆过这个手势,最后摆出的样子有些奇怪,但这是一个最令人感动的表示胜利的手势,因为它让代表着在特大地震过后,灾区人民心中升腾起来的希望,而这份希望正是用无数沉甸甸的爱共同托起来的,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爱会在这里一直的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