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生记者 刘代英 陈慧琳
来源:
编辑:报社
日期:2011-06-14 阅读:1
背着一大包书,走进教室,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带上金丝边眼镜,托着下巴,认真听老师讲解语言学,时不时在随身携带的电子词典上查找中韩文互译。在中国,42岁的韩国人孙仁道重又回到大学的课堂。
孙仁道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朱葆华教授的研究生,今年读研二。
孙仁道曾经在韩国龙仁盛志高中做了14年高中教师,教韩国古文字中的汉字。2008年8月,为了体验中国生活,让孩子们学到更地道的汉语,孙仁道的妻子调职某韩国教育机构青岛分部,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城阳教书。随后,孙仁道也申请了修职到中国进修。开始的半年,孙仁道在汉语言学院进修班学习,后来选择了汉语言文字学方向读研,每天与千百年前的甲骨文、金文等相伴。
学习和研究古文字很难,孙仁道首先要求自己提高汉语水平。“我常常后悔只学习了半年汉语就读了研究生,其实应该学习两年,那样的话汉语基础会更好一些。”研一的时候,他天天看汉语书、听汉语听力、背汉语文章,听CCTV新闻,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虽然开始很吃力,但孙仁道一点点进步。“我对自己的汉语还不是很满意,希望能做到更好。”万鑫是孙仁道的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钻研古文字。听到孙仁道这样说,万鑫说:“古文字多难啊,我们很多中国人都不敢碰。老师常常让我们向他学习,说他学习最刻苦。”现在,孙仁道在胸前挂了个MP3,每天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听汉语。
上个学期孙仁道有六门课,这个学期又忙着做毕业论文,但他始终坚持练书法。“我小时候学过书法,但长大后没有机会练习。来到中国后我重新拾起这个兴趣。书法让我修身养性,也可以让我集中精神。”汉语言学院周二有书法课,孙仁道是个旁听学生。“我还在校外报了书法班,希望对书法有更多的了解。”现在的他书包里随时备着笔、墨、纸,一有空就坐下来练两下子。
由于喜欢书法,孙仁道打算在毕业论文里做中韩草书比较研究。朱葆华老师建议他先写好草书。第二天,孙仁道就带了自己用硬笔临帖的《千字文》来请朱老师指导。朱老师给他指出了某些字的笔画不对。第三天,孙仁道把错误的字改写了几十遍拿给朱老师看。最近他痴迷于孙过庭的《书谱》,他把笔记本拿给记者看,上面满满的都是他的钢笔临帖。“中国草书从张芝、王羲之到智永和尚,一直到唐、宋、元、明、清,脉络还比较清晰;韩国也有草书,朝鲜朝代常用但现在不是很多。”孙仁道说。前人的研究资料不多,网上查不到,孙仁道每天到图书馆查有关中国草书的资料。春节回韩国,孙仁道还特地到国立图书馆查询有关韩国草书的资料。
孙仁道读研后,妻子把工作调到了李沧区的韩国青云学校,现在一家人在漳州一路租了房子。记者到他家中的时候,他10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正坐在小书桌前看漫画书,忽闪着大眼睛有点儿羞涩地跟我们打招呼。家中的墙上也贴满了孙仁道的作品,他说:“孩子们每天过来过去地会看,我希望我的作品对他们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还为孩子请了家庭教师,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的汉语。果然,两个小孩子的汉语都说得非常流利,甚至比爸爸的发音还要准确。
孙仁道一平方米的小书桌就在书架下,每晚他都在孩子们的玩闹声中钻研汉语。书桌上除了《中国诗学》《古代汉语大辞典》等专业书籍,还放着笔记本电脑。每周,孙仁道上网三四次,浏览韩国新闻,了解韩国的教育。“四年时间,韩国的教育政策会改变很多,我希望回国后自己能够很快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