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学院姜振昌教授入选第六届 “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笔者走近这位 数次获得“模范教师”、“优秀教师”荣誉的教 授,探究他的为师之道。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五四’太偏激了,推倒了几千年积累 下的文化,这其中并非全是糟粕啊。” “不破不立。如果没有这场彻底的破坏, 人道、科学、民主这些东西又怎么进得来 呢?”
2010 年春日的一个上午,东12 教学楼 202 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唇枪舌剑的论争。 “如果你愿意复古,那别坐轿车重新坐 轿子去,关上空调重新扇蒲扇去!”
一句话落地,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这 并不是某个专家论坛,而是姜振昌的《鲁迅 研究》课。“学生是主角,我是正方辩手之 一”。在他的课上,甚至是当他正在授课之 时,学生只要举手示意,便可就方才某个观 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观点可能会欠妥,这都不是问 题,重要的是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研 究热情有时候比理论基础更重要,我要做的 就是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每当学生发言 完毕,他不会作任何好或坏的评价,而总是 会说:“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我 比学生年长,并不代表我的观点就是盖棺定 论。有时他们的意见能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 受。”“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是姜振昌从 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最宝贵的经验。他十分 推崇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学生眼里的教师 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 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 素质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 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为达这种境界, 他毅然走上了孜孜矻 矻 、苦嚼苦吟的人生历 程与学术之路。多年来,系统的学院式教育 和长期科研所培养的思考习惯、思辨能力、 理论厚度以及自己有选择地接纳新的思想 新的观念,让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始 终深入扎实并站在学术前沿。“做学问不能 一味‘埋首故纸堆’,在教学中,在讨论中才 有学问生长的地方,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 章,这才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
文学研究是一个深奥的领域,为了激发 学生的热情,他摒弃了过去学生被动的教学 方式,从讲授、选题制定研究方案、指导研究 过程和评价,“将发言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 由思考,自主钻研,我要做的是指导而非指 令、到位而非越位、参谋而非代谋”,姜振昌 说这就是他多年摸索而得的“研究性教学 法”。事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这种教学方式 的确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近年来他坚持 给本科生高年级开设《鲁迅研究》和《中国现 代文学研究》选修课,由于选课人数有限制, 不少学生没能选上他的课。尽管如此,每次 到他上课时,许多人仍然会慕名来旁听,没 有座位了,他们就坐在教室过道的台阶上听 课。
在他指导本科生、研究生撰写的论文 中,公开发表的已经有上百篇,有的发表在 《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 迅研究》等全国性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上,“他 人对学生的肯定其实是给老师最大的回 报”。
作为高校教师,他深知科研工作的重要 以及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 用。因此,他在科研上投入了高出常人几倍 的努力。从研究生毕业后的80 年代初起,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二 十多年矢志不移。80 年代中期,他选择了对 中国现代杂文史的研究,这是一项带有拓荒 性质的攻坚课题。为了摸清资料情况,在经 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他跑遍了北京、上海 等地的图书馆,常常是边啃凉馒头边查抄资 料,一路下来,卡片写了几千张,并在浩如烟 海的资料堆中翻检到了三百多本原版杂文 集。回校后他闭门谢客,潜心阅读、整理,覃 思精研,一干就是七八年。正因为下了功夫, 其专著才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所赏识,并在学 术著作出版难的情况下付诸出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对文学教学亦有 独到见解:“文学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教 材,我反对按照多少年前的套路照本宣科。” 他经常翻阅各种学术期刊,及时补充近些年 来影响较大的新成果,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 到学术前沿的风向。他精心给学生开列经典 书目名单,督促学生提前阅读这些书籍,并 要求他们在下堂课上发表个人的意见,“我 是很严格的,没有做好功课的必须上交一份 认真手写的书评,这是我的责任”。
自2004 年进入青岛大学以来,姜振昌 历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 务,行政工作繁忙,他只得挤出时间来搞学 术研究。开会的间隙、出差的路上、睡前的一 个钟头,这些零零散散的时间都被他充分利 用了起来。繁忙的工作中他保持着每个月读 5 本书的习惯。“只有这样,自己不掉队,学生 也才能从我这里学到更多东西”。也是在这 种条件下,他创造出了《中国现代杂文史 论》、《鲁迅与中国新文学的精神》、《经典作 家与中国新文学》等多项理论厚重观点新颖 的科研成果,并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文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学会如何做 人,做怎样的人。”姜振昌说。为此,他精心地 为学生挑选作家作品,从被视为民族魂的鲁 迅、书写小人物悲剧的老舍,到道尽世间苍 凉的巴金等,国情、家情、人情,他将独特的 情感讲述贯穿解读始终。“让学生重温一段 被遗忘的历史,一段悲欢离合的世事,历史、 现实都在其中,这于他们的人生是有益处 的”。
“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 法。”“最糟糕的不是你的失败,而是一开始 你就不想成功。”“做学问需要精细,做人要 大气。”平日里,姜振昌还经常这般告诫学 生。2008 级中文系的一个学生因为粗心大 意受到实习单位上司的斥责意放弃。姜振 昌得知情况后找到该学生对他说:“人生不 是一条直线,跌跌绊绊在所难免,我们要做 的是不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两次。”多次谈心 后,学生自觉找到上司承认了错误并主动 加班弥补自己的过失,实习期满后他顺利 进入这家公司。在他看来,加强自身的道德 修养和关心、爱护、尊重、引导学生是“师之 为师”的基点。多年来,他在与学生的朝夕 相处中默默践行着这一原则。正是因为能 够想到学生之所想,姜教授被学生们视为 良师益友,并于2006 年受聘学校大学生导 师,通过开办讲座等方式,疏导大学生的疑 惑。“作为师长,我想把我经历的和我感悟 到的东西告诉学生,希望他们能够避开上 一辈走过的弯路”。
只有不及格的老师,没有不及格的学生
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只要学生走 进他的办公室,他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与他 们谈心。从学习到生活,无论哪种问题他都 不会拒绝。由医科毕业的2010 级文学研究 生李东燕说:“从素不相识到成为姜老师的 学生,正是他的耐心与谦和为我‘弃医从 文’、走入文学的天地燃起了希望。”
毕业生送别宴上,刚下火车的他,不顾 舟车劳顿,马上就到酒店为学生订下了房 间,“平时没时间好好照顾你们,这次说什么 也不能落下了”。
课前半小时,他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教 室,与学生聊天,探讨问题,询问学生最近在 看什么书,与学生天南地北地侃大山。
学生无故旷课,他会毫不留情地当面批 评。学生家里发生了某种变故,他会尽力帮 助学生疏通心结,渡过难关。
看到学生在课间的时候吃饭,他会关切 地向学生讲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的坏处,并要 求学生按时吃饭,按时锻炼……2009 级刘静说,感谢读研三年以来姜老 师的悉心照顾。在异地他乡,能感受到浓浓 的家的气息是一件幸福的事。
“只有不及格的老师,没有不及格的学 生。这是我从教几十年来真正体会到的。如 果能像对待孩子、朋友一样对待学生,你会 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三十载的岁月里, 讲台、教义、粉笔,姜振昌不曾停下这份已经 融入了生命中的事业。“虽然有时候很疲惫, 但是听着粉笔落在黑板上的声音,看着讲台 下一群年轻人都在认真听讲,那是让我感觉 最神圣的时候,烦恼在那一刻都不存在了。 我热爱我的学生,热爱我的讲台。”